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会议 | 聚焦“复杂环境下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发展”,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年会顺利召开

0
分享至

导读

7月6-7日,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年会在陕西延安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复杂环境下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山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山地人居韧性与适应性规划、山地乡村振兴与保护、延安新区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本文字数:9043字

阅读时间:27分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下称“山地分会”)年会以“立足山地,服务国家”为宗旨,致力于促进城乡规划领域专家和同行共同交流山地城乡规划设计最新成果与先进经验,持续推进山地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是中国山地城乡规划领域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年会在陕西延安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办,延安市新区管理委员会、延安市自然资源局、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办。

本次会议围绕“复杂环境下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山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山地人居韧性与适应性规划、山地乡村振兴与保护、延安新区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副秘书长曲长虹,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赵万民、副主任委员毛其智邱建,分会秘书长李和平,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延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张伟,长安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陶继东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李和平秘书长主持,张伟常委、石楠秘书长、陶继东副书记、赵万民主任委员现场致辞。


石楠(左)、赵万民(右)


由左至右依次为:张伟、陶继东、李和平



大会现场

主旨报告

7月6日上午的学术会议由山地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毛其智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邱建教授主持。


主持人:毛其智 (左)、邱建(右)

刘加平:建筑工业化时代的乡村建设体系


刘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刘加平院士首先对我国当前两种乡村建设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入探讨了乡村宜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挑战,特别是在乡村建筑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之后,系统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在我国西部地区开展的广泛实践工作,提出了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绿色更新的“试验与示范”模式,及其在该模式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最后,归纳总结了建筑工业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其对乡村地区建设体系建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

石楠:“城市规划⊇”vs“城市规划+”——关于新时代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首先梳理了“城市规划”的语义从“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组成”到“新时代下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的演进过程。其次,介绍了“城市规划+”从“管理”向“治理”的理念转变,指出这一转变是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做好城市工作的需要、是从制度层面重建规划体系的要求、是落实人民城市思想的需求。最后,指出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现代化做出积极主动的贡献,为治理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关注社会公平、包容,推动城市朝着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转型发展。

赵元超:从六盘山到宝塔山——关于山地建筑的设计思考


赵元超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赵元超首先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就复杂山地地形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思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山地建筑设计要注重关系、秩序、建构、融合、文脉、轮廓等六个要素,强调山地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建筑与自然融合,与不同文化对话。其次介绍了须弥山博物馆、延安大剧院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作品,从场地、轴线、内外空间等详细介绍了建筑适应环境的过程。最后,他提出了立足西部环境、山水自然,创作源于西部又属于未来的建筑设计方向。

赵万民:山地人居的地域性与科学性融贯认识


赵万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

赵万民教授首先介绍了西南地区的龚滩古镇、阆中古城和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等中国传统“人居智慧”的案例,阐述了山地人居环境营建的地域性和科学性。其次,介绍了“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我国山地城乡建设工作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山地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体系、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最后,赵万民指出“人居融贯、万物育焉”,希望向吴良镛院士学习人居学研究的境界,将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我国山地城乡建设工作中继承、发展和创新。

张圣海:岁善而行,顺势而为——山地城市特色营造“五部曲”


张圣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张圣海首先指出当前在我国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中,为追求更高的经济价值或更快建设速度,忽视了原本属于山地城市的特色,甚至出现一些后期运营安全性的问题。其次,基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规划建设实践经验,介绍了“顺山势、理水脉、织山路、建山屋、活山景”的山地城市特色营造方法。最后,强调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山地城乡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重安全,重拾对山水本底的尊重,提高山地城市安全韧性;二是强特色,传承山地城市营建智慧,彰显山地城市特色魅力;三是人为本,根植山地人民生活需求,提升山地城市建设品质。

高建中:延安新区城市建设实践与规划思考


高建中

延安市新区管理委员会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高建中首先指出延安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存在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拥堵严重、建筑密度过大、群众安居困难的现实问题。其次,介绍了延安新区建设“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规划发展战略。他认为新区建设需要注重场地安全与城市建设安全。建议把厚填方区变为公园,合理预测人口与马路宽度,处理道路与场地标高关系。最后,他总结到,山地城市规划应与山地环境的改造紧密配合,建设要与岩土条件结合,城市规划与建设成本分析、投融资结合。

侯全华: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三生空间协同管控研究


侯全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委员,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侯全华首先提出了黄土高原流域地区山地城镇建设的“水-碳”耦合理论框架和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协同管控技术框架。其次,通过延河流域城市规划建设案例,系统解析了水资源与碳循环的交互机制,以及三生空间的时空特征和耦合协调性。最后,强调了山地国土空间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呼吁通过跨学科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流域尺度下的三生空间管控提供科学有效的规划技术与方法。

平行论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清华大学副教授黄鹤,南京大学教授翟国方,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陈晓东,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荣丽华,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赵炜,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浙江大学教授王纪武,《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执行主编、山地国土空间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教授曾卫分别主持了下午的五场平行论坛。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世福、黄鹤、翟国方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晓东、荣丽华、赵炜


从左至右依次为:袁牧、王纪武、曾卫

37位规划师围绕“山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山地人居韧性与适应性规划、山地乡村振兴与保护、延安新区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继承延安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西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从不同视角作了主题报告。

平行论坛一

山地城市高质量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亚平,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亮,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叙,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生态坡地村镇专委会主任委员陈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晨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福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丹7位报告人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从左至右依次为:黄亚平、陈亮、崔叙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安华、李晨曦、王福海、陈丹

黄亚平介绍了湖北省“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出了注重构筑流域安全底板、构建从“点-轴”到“点-轴-扇面”的山地城镇空间格局。认为山地次区域城市群应注重“分区域、分层级”差异推进空间协同,注重“分领域、分要素”有序推进一体化,注重促进关键要素从“断裂”到“链接”。

陈亮介绍了福州三十年以来持续推进山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包括:通过水系综合治理等项目,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城市更新改造高密度旧屋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活化利用山地软件园建设和文旅资源,推进城市产业蓬勃发展;依山就势谋发展,发展公园慢道与生态保护结合。

崔叙基于山地都市站城融合发展理念,解析未来山地都市空间站城融合的新模式。包括:“人-站-城”多视角要素关联,“时-空-量”多层面融合机制,“圈-境-业”多维支撑融合摸式;从站城、站区、站体三个尺度建立了山地都市站城融合体系和规划平台,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及数智时代山地城市站城融合的理论架构。

陈安华从政策体系、项目准入、建设管控、保障措施和实施成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浙江实施的基于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坡地村镇”试点项目和创新政策为线索,为中国更多的山地区域如何破解用地瓶颈、发展绿色产业和培养生态经济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浙江模式。

李晨曦分析了西安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针对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了齐建设用地扩张演变与未来态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模拟,提出了西安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协同发展策略。

王福海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1990-2020年多元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PLUS模型,对特大跨江山地城市建设空间生长过程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超大跨江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陈丹提出了基于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作用原理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和通过长时序跟踪采集多源异构空间数据揭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化特征的方法,建构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驱动特征的“状态—压力”驱动多尺度识别体系。

报告完毕,谭春华、蔡军、苏振宇、魏弋锋作为讨论嘉宾进行了点评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为:谭春华、蔡军、苏振宇、魏弋锋

平行论坛二

山地人居韧性与适应性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市规划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曾坚教授曾坚,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重大设计总院总规划师邢忠,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公司所长肖勇,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长龚斌,天津大学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田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陈稳亮,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建筑规划所所长胡俊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郭婷,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袁荔,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尹名强10位报告人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曾坚基于京津冀及闽三角城市群韧性承污问题,介绍了我国典型城市群及相关城市大气污染的时空格局解析方法,创建了不同大气环境不同浓度条件下暴露度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低碳控污风场设计、生态保护的规划策略以及以人群脆弱性分区及智能监污预警为基础的健康韧性实施途径。

邢忠分析了小规模手工种植、小规模农林地价值测度与保护利用的困境问题,提出注重分类环境特征、环境维护、在地性空间设计引导的规划应对策略和市地区区域高价值小规模野生/手工种植空间甄别与保护统筹、物种资源价值保护与空间管控联动的规划管控措施。

肖勇提出时空耦合规划方法是将时间维度纳入传统的三维空间规划之中,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深度融合,并根据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文化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四类规划进行了时空耦合规划设计方法解析。

龚斌从区域、城市、街区、地块四个尺度,讨论了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的城市设计秩序;以江门珠西智谷城市设计案例,从交通网络、街道空间、游憩空间等角度探讨如何建立城市设计秩序。

田健以京津冀典型区域为例,探讨了山前区城乡雨洪风险的智慧识别与韧性规划,针对山前区的复杂条件,应用水文模型、智能算法等技术,基于以子汇水区为单元的比较结果,提取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空间,并从原位服务、方向性服务两个层面制订分区分类的规划策略。

陈稳亮基于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性理论和方法,对米脂和绥德两座陕北沟壑区典型的历史城镇的价值进行了解读,针对两座古城面临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欠发达经济区位的时空情境,提出了陕北沟壑区历史城镇的创新性保护和发展策略。

胡俊辉在梳理传统村落要素构成的基础上,从布局选址、生态理水、生态营建等方面梳理传统村落韧性建设与营建智慧;详细介绍了布局选址智慧集中于村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生态理水、生态营建重等内容,阐释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长时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的自然智慧和社会语义。

郭婷立足于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脆弱的现实情况,介绍了在延河流域的在地性研究成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同类型流域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水文过程与国土空间协同优化提供借鉴。

袁荔提出应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实践逻辑,从价值阐释视角构建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主题阐释框架,从理解-阐释-应用三个层面,提出采用多重手段有效整合各类红色资源、制定保护规划、指导文化活动、策划文化展示,打造完整、统一的红色故事脉络和阐释路线的保护方法。

尹名强立足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城市极端高温高发频发、高温灾害性愈演愈烈的现状条件中,全球城市的高温适应性规划发展历程及其典型代表实践,从行动规划、设计指引、信息平台三个层面总结了全球31个国家的高温适应规划类型,并总结归纳当下高温适应规划特点与不足。


从左至右依次为:曾坚、邢忠、肖勇


从左至右依次为:龚斌、田健、陈稳亮


从左至右依次为:胡俊辉、郭婷、袁荔、尹名强

报告完毕,李云燕、邓春凤、邱志勇作为讨论嘉宾进行了点评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为:李云燕、邓春凤、邱志勇


平行论坛二嘉宾

平行论坛三

山地乡村振兴与保护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赵兵,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赵炜,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余压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苏剑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宋功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兰,重庆大学助理研究员王彬燕,河南科技大学讲师尹得举,河南科技大学讲师刘丹凤9位报告人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赵兵教授系统介绍了汉藏羌彝走廊地带传统村落“多民族、多宗教、多分布、多边缘”的特点,认为该区域内的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密切相关。基于此,深层次阐述了汉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传统村落研究的目标与价值、空间结构的演进与嬗变以及保护利用策略,提出了汉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亟待研究的问题思考。

赵炜教授基于生态学理论,提出“单元识别-过程评估-优化路径”的山地生态型乡村规划管控单元构建与格局优化方法;梳理了该类型地区规划管控单元的传导逻辑、规划重点和构建方法,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例,阐述该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厘清了以管控单元细化基本治理单元的实现路径。

余压芳教授以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传统村落文化加速衰落的问题,剖析了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特征,提出了“内外双驱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复兴模式,并阐述了场所显化、价值唤醒、多元共兴、规划管控、濒危预警五项复兴策略。

苏剑鸣教授以黟县徽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村落选址、空间布局、水系营造等方面对村落防洪能力与空间特征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徽州传统村落人居建设的生态防洪智慧。

宋功明副教授指出乡村振兴是城市反哺乡村与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认为构建政府效能优化施政路径、尊重中国区域乡村差异现实,探讨不同自然禀赋、文化传承、经济基础条件下适宜的乡村产业振兴多选路径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议题。

李兰副教授认为水资源是平衡生态、经济与生活的核心要素,建立以水为脉的流域空间要素关系机制,是厘清流域复杂系统的基础,以延河流域三生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时空特征-作用机制-布局优化”的研究模型,深入分析了在水文过程影响下的延河流域三生空间区划与布局,提出了相应布局优化策略。

王彬燕助理研究员提出了将客观物理环境指标与主观感知态度指标结合评估中国西南山区农户生计韧性的方法,介绍了不同人口群体、不同山地环境下西南山区农户生计韧性的差异,并提出了在研究区域内提高生计韧性的政策建议。

尹得举针对乡村产业链条分割、要素分散和价值低下等问题,以六次产业为理念,从“农业文体旅+”模式引领的农业纵向产业链优化升级、壮大经营主体、引入数字技术、培育复合人才等角度,提出了深化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径。

刘丹凤基于韧性概念的内涵挖掘,从环境、社会、经济角度,提出了黄河流域河南段传统村落韧性评估方法,从重视村落保护模式的构建、乡村产业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建筑改造、划定生态保护范围线等方面提出韧性规划设计路径。


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兵、赵炜、余压芳


从左至右依次为:苏剑鸣、宋功明、李兰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彬燕、尹得举、刘丹凤

报告完后,王正、舒沐晖、肖竞、方辰昊作为讨论嘉宾进行了点评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正、舒沐晖、肖竞、方辰昊


平行论坛三嘉宾

平行论坛四

延安新区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韶军,PDI中国机构首席代表、高级规划师、延安新区规划总顾问贺文龑,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兰俊,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谭静斌,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韩力,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部部长张俊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创规划师尹晨冬7位报告人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刘韶军教授指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红色乡村文化遗产是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的重要资源,红色工业文化遗产可以实现从“工业绣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可以打造山水红城特色街。

贺文龑从城市设计+控规+设计导则的全过程指导,实现策划、规划、设计的多层次“贯穿”,以及审批、建设、管理的管理体系构建,总结了延安新区十年陪伴式规划设计经验,基于延安建设发展提出了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兰俊副教授从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宗教民族习俗与超级工程建设的矛盾等方面总结了人居科学视角下的青藏高原民居聚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困境,并提出了相应规划优化方法。

谭静斌副教授从地形与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聚落与地形的空间耦合特征、聚落的空间绩效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聚落适宜空间模式,总结出东沟研究区内空间分异特征、归类出4类人地关系,根据立体网格分维模型测算结果,揭示了东沟聚落的三维空间分布效率差异。

韩力副教授从使用LUR、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预测污染物空间分布、评估新冠大流行期间重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化、城市通风廊道加剧中心城区的空气污染、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对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的协同效应、城市建成环境污染暴露评估与详细规划调控指标量化、重污染地区冬季户外跑步污染暴露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识别等方面介绍了延安市建成环境热污空间分布及规划应对策略。

张俊杰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了将红色文化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战略、将红色基因在城市空间塑造中进行传承和转化、将红色基因作为独特的文旅资源激活乡村活力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规划实践,认为红色资源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需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

尹晨冬从使命、责任与挑战、空间高质量发展三点思考、空间高质量发展六大战略三个部分展开汇报,提出国土绿色、区域协调、空间极化、产业提升、全域共享、畅通开放等六大国家战略视角下山地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战略。


从左至右依次为:刘韶军、贺文龑、兰俊


从左至右依次为:谭静斌、韩力、张俊杰、尹晨冬

报告完后,袁牧、黄瓴、李泽新作为讨论嘉宾进行了点评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为:袁牧、黄瓴、李泽新

平行论坛五

继承延安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西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闫增峰,重庆大学期刊社《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副主编、副编审胡英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何宝杰,重庆大学《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编辑部副主任、教授韩贵锋4位报告人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闫增峰教授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的办刊情况,对建筑科学领域科技期刊的学科概况、发刊发文量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建筑科技期刊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胡英奎介绍了《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的基本情况,剖析了期刊创办工作量大、人员有限、经费有限、技术有限的难题,提出AI赋能学术期刊传播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在采编、生产过程和导读、传播环境,AI将成为学术期刊生产赋能的新工具。

何宝杰教授介绍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环境、凉爽城市社区营造、高温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等专题,从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多目标,从规划设计与优秀案例解析,从理论体系到技术方法到工程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探索等方面提出了多方面保持期刊竞争力的思考。

韩贵峰教授阐述了《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发展历程,认为深刻解学术论文目的和作用、体现学术性及保持学术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和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以及坚持学术宗旨、坚定学术信息、坚守学术诚信是学术期刊发展生命力的重要条件。


从左至右依次为:闫增峰、胡英奎、何宝杰、韩贵峰

最后由参会嘉宾共同探讨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将“智囊团”引领作用中国科技期刊充分融入期刊高质量建设,缩小与世界顶刊差距的发展路径。首先是推动内容创新,期刊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期刊优势:一是推动内容优势转化为融合创新优势;二是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三是推动渠道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四是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其次推动深度融合,促进传播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后深入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业务相融合的新型出版业态,推动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平行论坛五嘉宾


会议在7月8日开展了学术调研,上午于延安新区规划展厅听取了延安新区发展情况;下午实地调研了杨家岭革命旧址与王家坪革命旧址。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通知 |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年会即将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2022/2023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年会召开,专家学者齐聚四川成都,共论“山地空间的开发与保护”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21山地学委会年会 | 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西安,共论“智慧山地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知规划动态、晓行业前沿
4266文章数 16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