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讲不出再见。”7月7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老师谭敬元结束支教生活,在朋友圈写下了感言,“该怎么形容在王民的这一年呢?似乎比毕业论文的致谢更难以落笔。”
研支团老师谭敬元朋友圈截图。受访者供图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轮支教结束时。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的支教工作结束。
从1999年起,复旦大学作为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组建研支团的高校之一,每年派出学生赴全国多地多所学校支教扶贫。王民中学是25年来宁夏接受复旦学子支教年头最长的学校,也是复旦大学支教扶贫的一个缩影。25年来,50多名复旦学子跨越山海,用对教育的爱与光,照亮王民中学的孩子们,在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之间,书写了一段山海情更深的佳话。
冲在前,挑重担
黄浦江畔,复旦大学。六盘山区,王民中学。
1999年,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当年秋天,复旦大学第1届研支团的老师来到西吉县王民中学。时至今日,已有25届学生在此支教。
2002年4月,作曲家李正帆来到王民中学。王民中学孩子们的纯真质朴打动了李正帆,他写下了《宁夏》这首歌。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我可以假装看不见,也可以偷偷地想念……”
听着《宁夏》这首歌,记者驱车来到王民中学,见到了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的牛嘉阳、谭敬元、常怡然三位老师。
研支团老师(中间三位)与王民中学教师代表合影。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摄
让三位老师至今难忘的是,他们刚到王民,要去采购一些日用品,在面馆、超市、五金店,遇到的人都会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研究生老师好!”
牛嘉阳是西北人,他听懂了当地老乡的方言。“我突然觉得,身上的责任重了。”牛嘉阳说,这是前面24届学长学姐用坚持与责任换来的。
受此感召,他们冲在前,挑重担。王民中学缺什么课的老师,他们自动补上去。王民中学缺音乐老师,从小接受音乐专业培训的常怡然老师,成为了三个年级的音乐老师;一位老师有身孕,行动不便,谭敬元老师补位冲在前,承担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九年级缺数学老师,牛嘉阳补了上去。七年级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牛嘉阳又补了上去。
除此之外,研支团的老师还根据王民中学每学期的安排,带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例如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
“能来到王民中学,意味着责任,我们会尽全力完成各项工作。”牛嘉阳表示,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25年,有幸成为复旦大学研支团的一员,这是一件特别骄傲自豪的事情。
用微光,照亮他人
记者在王民中学采访时,牛嘉阳正在跟九年级的学生打篮球。
牛嘉阳是甘肃会宁人。会宁方言与西吉方言相差无几。球场上,牛嘉阳用方言和同学们交流。“不要让着我,咱们好好打。”牛嘉阳说,融入王民的方式有很多种,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是其中之一。
通过打篮球,牛嘉阳发现有些平时调皮的孩子,球打得好,还有集体意识。于是,他和谭敬元、常怡然二位老师在家访时,会先去这些孩子家里。
谭敬元(左一)与牛嘉阳(右一)家访留影。受访者供图
通过家访他们发现,有些孩子生性好动,有些孩子家长管得不严,有些孩子缺少关爱……一次次的家访,让家长记住了他们,虽然记不住全名,但都知道他们是“研究生支教老师”;通过家访沟通,原本平时在学校或课堂调皮捣蛋的孩子,调整了状态,课前能积极预习,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后能仔细复习,“感觉像换了一个人”。
牛嘉阳在读中学时,得到了支教老师的帮助与指点,让他有了走出大山、走向更大世界的目标。“祝愿孩子们都能考出去,走上更大的舞台。”牛嘉阳说,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他的讲述,得到一些激励和启发。
谭敬元是一位东北姑娘,平时喜欢用视频和照片记录生活。每当学校有运动会、艺术节,她都会拿起手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然后分享给同学们。
谭敬元老师与学生谈心。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摄
一年时间,谭敬元已经能听懂一些西吉方言,有时还能说上一两句,不时引来同学们一阵欢笑。在王民中学的复旦支教亭,谭敬元与七年级(2)班的孩子们谈起心:“孩子们,未来不是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你们的梦一定会实现。”
常怡然来自北京,父母都是高校教师。“我大概受父母影响比较大,热爱教育事业。”常怡然说,这是她参加研支团的原因之一。
正在讲课的常怡然老师。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摄
常怡然来王民中学支教,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身边也有反对声。“你一个女孩子,去那么远、那么艰苦的地方,能不能坚持得下来?”有人曾这样质疑常怡然。
“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女孩子也能吃苦。”常怡然告诉班里的女孩子,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要从容面对,踏踏实实过好生活。
传承精神 继往开来
一张书桌,铭记历史。行行字迹,传承精神。
在王民中学,有一张书桌见证了25年来、50多位支教老师的坚守。
2022年4月底,这张书桌被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借用作展品。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前,这张书桌被运回了王民中学,运回时用保鲜膜包裹着,存放在办公室里。
“开学时,书桌用保鲜膜包着,放在办公室里,我们没发现。”站在这张记录了历届研支团老师名字的书桌旁,第25届研支团的三位老师们讲起了与这张桌子的缘分。
听说书桌被运回王民中学了,三位老师还特意找了一下这张记载着学长学姐姓名的书桌,但没找到。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经同事提醒,他们仔细一看,才知道眼前被保鲜膜包裹的书桌,就是他们要寻找的那张。
书桌四周密密麻麻的黑色印记,是历届复旦研支团成员的签名。“震撼。”谈及第一次看见这张书桌的心情,牛嘉阳表示,一批又一批的复旦人秉承同样的理念来到王民中学,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在这里诠释了“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
在王民中学,研支团成员团结互助,向同事取经,学习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家访,但是他们利用节假日,从学校周边的王民村开始,走村入户,开展家访工作,掌握学生在家情况,促进家校共建工作。正是有了一次次的家访,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变得积极上进。
眼前的书桌,证明了王民中学是宁夏接受复旦学子支教年头最长的学校,见证了复旦大学研支团在王民中学支教扶贫的历史。
第25届研支团老师的支教生活已结束,他们依次在这张书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老师合影。受访者供图
“王民满足了我对于‘人生是一场盛大的体验’的期待,又给予了我太多未曾期待过的幸福、温暖和快乐。”谭敬元说,一年的时间太短,而王民留给他们的又太多,虽然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是他们与王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人民网-宁夏频道
记者:穆国虎
编辑:王莹 监审:邹炜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