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内海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唯一的内海,渤海近年来水质如何?
7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2018年以来,针对渤海已连续开展两轮重点综合治理攻坚,成效较明显。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超出了平均增长速度。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
据介绍,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海峡与外海大洋联通,所以它往往具有海域面积小、交换速度慢、海洋容量比较差、人类活动比较多的特点,很容易形成海洋环境治理的一个难点。国际上像美国的切萨皮克湾、欧洲的波罗的海、日本的濑户内海,也都经过了多年治理实践。
郭芳表示,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的内海,曾经经历过近岸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资源衰竭、灾害频发的生态困境。中国高度重视渤海的治理,一直在进行治理。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两轮重点综合治理攻坚,成效还是比较明显。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超出了我们的平均增长速度。
游客在渤海湾老龙头景区附近的海滩游玩。新华社发
郭芳介绍,在渤海治理的实践当中,中国探索形成了陆海统筹的内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其中有“三个关键”。
关键之一就是陆海统筹。渤海的污染主要是氮磷的营养盐过剩,问题看似在海里,但是根子都在陆上。近年来,渤海水质得以改善,就是管住了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这两个“闸口”,打出了一套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的“组合拳”,做细做实了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的“绣花活”,建立起“流域—河口—近岸海域”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机制。
关键之二是减污扩容。减污是通过入海河流总氮减排、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海量。扩容就是通过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生态岸线的修复,扩大海洋本身的环境容量。比方黄河口、滦河口的滨海盐沼、海草床修复,就是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污染物容纳降解能力。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协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
关键之三是区域协同。渤海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在治理过程中,可以说中国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各方资源和力量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起责任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了近岸海域协同治理和会商通报机制,强化入海河流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各项治理任务一一落实。渤海治理的成果都是合力推动的结果。
郭芳表示,渤海综合治理的这“三个关键”,成为全球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新的方案,也是我们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我们期待与各有关国家一道,加强这一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渤海综合治理的力度,推动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