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人们司常见惯的一种病理现象,又称“热气”,属于中医热证范畴。如何通过中药和食疗防治上火?
图片来源:摄图网
心火
主要症状
胸中烦热、口干、心烦易怒、失眠健忘、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舌尖红,脉滑数。
食疗便方
①莲子心10克,用纱布包,同莲子15克、适量粳米共煮粥。粥稠前将莲子包取出,稠后食粥,每日1剂。
②竹叶、麦冬各10克,用纱布包与适量粳米共煮粥,粥稠后食粥。
③生地、麦冬各10克,加绿茶适量,用沸水冲泡,每日1剂。
中药治疗
多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以及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等方药治疗。
肝火
主要症状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有时夹有少量血丝,伴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两颧发红、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大便干燥等,舌红嫩。
食疗便方
①沙参、麦冬各1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
②百合10 克,大红枣30 克,与粳米适量(约100克)共煮粥,粥熟同食;
③西洋参6~10 克,沸水泡茶饮,或用西洋参含片口服;
④麦冬20克,雪梨、荸荠、鲜藕各 100克,共榨汁混合,冷饮或温服,一日内分3次服完;
⑤生石膏100~200克,加水适量煎30分钟,取其清汁,加粳米适量,共煮粥,粥熟食粥。
中药治疗
一般常用麻右石甘汤、清肺解毒汤等加减治疗;儿童可用小儿清肺止咳颗粒、养阴清肺口服液等。
胃火
主要症状
多食善饥、上腹不适、胸胁胀满、口苦口干、口舌生疮、牙痛、齿龈出血、口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食疗便方
①淡竹叶10克,栀子6克,洗净,加绿茶适量,沸水泡茶饮,每日1剂,对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者最为适宜;
②鲜竹叶100克洗净,生石膏100克,加水500毫升,煎30 分钟,去渣,加粳米100克煮粥,粥熟食粥;
③新鲜西瓜2 斤,去子取瓤,用纱布绞汁,代茶频服;
④鲜荷叶一张,洗净,加水适量,煎15分钟,去荷叶,加绿豆15克和粳米100克,共煮粥,粥熟食粥。
中药治疗
常用清胃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玉女煎等方加减治疗。
肝火
主要症状
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口臭、两胁胀痛、血压升高,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弦数。
食疗便方
①方药同胃火①;
②生地10克,丹皮10 克,洗净,沸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
③决明子10 克炒黄,加杭白菊10 克,沸水冲泡当茶饮,有清肝降压明目之效,对肝火上升表现为头晕头痛或血压升高者最为合适;
④夏枯草15克,菊花、桑叶各10克,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去渣取其清汁,加绿豆15克、粳米100克煮粥,粥熟食粥,有清肝明目降压等功效,对头晕目赤、血压升高的患者均适用。
⑤市售夏桑菊颗粒,购买当茶饮。
中药治疗
常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丸)、犀角地黄汤、泻青丸、泻肝安神汤(实用中医学)等方加减治疗。
虚火
主要症状
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渴咽干、食纳减少、口舌糜烂、腰膝酸软,舌边尖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食疗便方
以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玄参、生地、枸杞子、白人参、石斛、玉竹、黄精等为主药的食疗方皆可使用。
此外,西瓜、绿豆、苦瓜、冬瓜、西红柿、黄瓜、藕、雪梨等瓜果蔬菜,对补虚强身、滋阴降火也很适宜。
中药治疗
临床偏心虚者方用生脉散、天王补心丹;
偏胃虚者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
偏肺虚者用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
偏肾虚者用六味地黄汤(丸)、知柏地黄汤(丸);
偏肝虚者用滋水清肝饮、补肝汤、一贯煎等。
注意事项
以上食疗方若用于儿童、老人,用量应酌减。
此外要保持平和心态,不急不躁,心情愉快,慎思戒怒,以达“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平时饮食要清淡,宜常吃些有清凉、解暑、利尿等作用的食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少吃辛辣刺激、煎炸、熏烤与香燥性食品,不要饮烈性白酒。
同时保持居室环境的安静卫生,注意通风降温,以防“外火”内侵,引发内火。
文/孙清廉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