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古籍,上海的古籍工作者们赓续传统、持续创新。就在本月,上海七家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全部顺利通过复核,其中,还包括了四所高校图书馆。它们在古籍保护方面有什么优势和特色?
纸寿千年,怎奈光阴流逝刻下印记。
“很难揭开,小心一点,因为虫咬得太厉害了。”眼前这本清康熙二年的《松江府志》虫蛀、脆化、破损严重。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张品芳,小心翼翼拆开书页,开始为古籍“治病”。“对着光照,看到帘纹,我们的修补纸要跟它帘纹是一致的,它相当薄,一碰水就非常弱,这时候要非常小心。”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古籍的伤害,连修补古籍的糨糊,都得是优选小麦制作的淀粉,修补纸填补虫洞,重叠部分不能超过两毫米。修复一本古籍,要经过20多道纯手工工序,张品芳一干就是35年,现在团队里,开始有了不少年轻人。“我是硕士毕业后来做这个的,就算我现在已经修了快十年也很难说完全掌握这个技术。”张品芳感慨:“只要喜欢,就能传承。”
上海图书馆文献保护修复部每年的古籍修复量超过十万叶,占全国修复总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整个上图馆藏古籍170万余册、碑帖25万余册,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最年长的北魏《维摩诘经》保存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现在,馆里还引入了高科技来帮忙。“通过低氧设备把它降低到含氧量在0.1%以下,维持28天,起到杀虫的效果,目的就是为了对古籍文献的长期安全保存”上海图书馆文献保护与维护部副主任顾彧平介绍。
我国从2007年起,就开始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国共有203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今年,上海的七家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全部顺利通过复核,其中,还包括了四所高校图书馆。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里,可以找到《黄帝内经》、《千金宝要》等1110部6198册 与中医药有关的各时代刻本、抄本,中医药古籍收藏量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排名第一。他们还特别建立了“库中库”,像明代嘉靖年间的赵府居敬堂本《黄帝内经》等40多种,收入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都存放在此。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古籍保护利用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稳根称:“这个库可以防火防水,完全隔离状态,更好保护这些很珍贵的古籍,有些是孤本,有的是内容价值特别重要的。”
从2016年起,中医药大学还开始对古籍做数字化保存,通过扫描,已基本实现95%典藏中医类古籍的数字化,形成了数字资源库。在AI的帮助下,医生输入病人的症状,系统就能推荐方剂结果和相关古籍原文,来辅助临床诊疗。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常委副馆长倪力强对此表示:“已经提供给上海市传染病平台供临床研究用 ,中医药古籍要真正活在当下,如何发掘古籍里的宝库,总书记讲中医是中华传统文明宝库的钥匙,怎么用这个钥匙打开宝库、用好古籍、学好古籍是前提。”
十多年来,通过抢救修复、活化利用,上海各图书馆里的典藏古籍,正在当下活起来、传下去。“更好的把这些资源尽快的服务于全社会,让更多读者、普通读者能够看、用,让更多专业读者能够利用这些古籍文献资源,做好研究,通过古籍保护工作去把总书记说的,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更要火起来,”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陈超如是说。
在专家的妙手回春和创新技术加持下,十多年来,上海的典藏古籍,走下高阁“疗伤”的同时,更多古籍永续保存在“云端”,在上海文化传承保护下,它们与现代生活亲密接触中,得以让古人智慧活起来、传下去。
看看新闻记者: 章海燕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朱玲敏
摄像: 张鹰
责编: 虞之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