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这句俗语在营养学专家看来也是有道理的。在常吃的肉类食物中,鱼肉和畜肉、禽肉相比,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量更低,而且它的肉质更加细嫩,更易消化吸收,是老少皆宜的肉质食物。家长们常说,小孩子要多吃鱼,将来会更聪明。
河南有着近一亿的人口,自北向南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拥有较丰富的水产资源。近年来,河南持续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锚定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提质增效、渔民稳定增收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持续向好。
“岸上养鱼”保供给
一座座设施渔业大棚内一个个巨型“鱼缸”整齐排列,随着饵料的一抛一撒,成群的鱼儿翻腾跃动,争相觅食,水花四溅……7月10日,记者在位于新安县南李村镇江村的磁河谷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基地见到一幕“鱼儿上岸养”的情景。
这些特殊的“鱼缸”是陆基圈养桶,是一种高密度、高单产、高投入、高效益的养殖方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渔业养殖因自然因素减产、占地面积大、水体有限等问题。
“桶下面是锥形底,可以及时收集沉淀杂质,随着水流输送到连通的过滤机、净化器等装置内。”基地负责人高振浩介绍,项目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将桶内杂质和鱼粪收集过滤后作为养料送往旁边的蔬菜大棚,净化后的水重新流入养殖桶内,实现水流24小时循环。
“我们每个大棚占地约7亩,内有养殖桶28个,年产量在600吨左右。”说起大棚养殖的收益,高振浩算了一笔细账,“通过反季节养殖,一个大棚产值可抵150亩传统鱼塘。”
“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高产是一方面,还使水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所产的大口黑鲈、黄河鲇鱼等以肉质鲜美而深受市场欢迎,今年预计年产值可达500万元。”高振浩说。
近年来受环保等政策影响,我省沿黄地区大量养殖池塘退出生产,部分地区养殖面积缩减,形成的产能缺口急需转接。“鱼儿上岸养”的设施渔业成为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冯建新说:“我省池塘养殖单产在457公斤/亩,而设施渔业单产可达7000公斤/亩,具有极大的优势。”
目前,我省池塘网箱养殖面积13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面积15万平方米,改造建设标准化池塘逾10万亩,建成27家工厂化养殖场,年产量约7万吨。我省已制定了设施渔业发展路径,将通过工厂化设施渔业示范点、智慧渔业示范场、高标准养殖池塘示范区打造,以点带面,带动全省设施渔业规范化发展,努力实现渔业发展弯道超车。
海鲜登“陆”中原
“我们养殖南美白对虾取得了成功,亩均效益达2万元,盐碱地变成了老百姓的聚宝盆。”民权县和昌水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经理李昌盾告诉记者。
在民权县北关镇、庄子镇有3万余亩黄河故道背河洼地,是目前我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水产业养殖基地。近年来,该区域通过引进耐盐碱水产新品种、熟化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综合防控疫病、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等,不仅让“海鲜”在黄河滩安了家,而且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延津县塔铺街道盐厂村海泽情水产养殖基地,2020年在宁波大学团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青蟹养殖,当年经专家组验收,产出的青蟹不仅肉质洁白紧致、口味鲜美,而且个头、产量也与沿海所产没有很大差别。“后来就以青蟹为出发点和突破口,陆续养殖缢蛏、美国红鱼、金钱鱼等海产品,每口鱼塘的净利润在万元以上,比传统养殖收益高得多。”基地负责人马强说。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吕军说:“盐碱地养殖海鲜,不仅为解决盐碱地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同时,海鲜养殖经济效益更高,更有利于助推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此外,内陆盐碱水相对于海水养殖来说,病害少、风险低、塘租低、人工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省在新乡、开封、商丘、濮阳等地的宜渔盐碱地开发水产养殖面积3万余亩,进行青蟹、南美白对虾、海鲈鱼等耐盐化水产品和海产品养殖,中原产的海鲜不仅提高盐碱地的效益,也实现了河南人家门口尝“鲜”的愿望。
生态养殖拓空间
“鱼产生的粪便通过微生物系统把氨氮转化成植物所需要的硝酸盐,通过植物根系吸收,从而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闭环模式。”沈丘县新安集镇郭寨村养殖户郭锋义说。
郭锋义建有两座大棚,与普通大棚不同的是,一座大棚里有2个鱼池,分别养殖鲫鱼、黑鱼。另一座大棚里,一排排生菜长势正旺,既养鱼又种菜,不影响产量还能节水节肥。郭锋义介绍说,“这种‘鱼菜共生’循环养殖模式,整个过程节水、零排放、无污染、产出高效、产品优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眼下,正值龙虾生长捕捞季,光山县南向店乡金庄村胡畈村民组村民沈世德,每天都在自家的稻虾田里收获新的希望。说起“稻虾共作”产业的收益,他满脸笑意:“去年养了10亩稻虾,卖龙虾收入29700元,水稻除了自己吃,卖稻谷收入5000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如今,我省有6个省辖市、20个县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形成稻-虾、稻-蟹、稻-鳖、稻-鱼、稻-鳅等5大典型模式,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1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5.5万吨。近年来,我省因地制宜不断拓宽养殖空间,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先后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4个,建设省级现代绿色渔业示范场10个、大水面绿色渔业示范基地2个,2023年水产品总产量达99.8万吨。
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我省坚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首要任务,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挖潜力,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引导传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确保老百姓吃到更多更好更安全的水产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