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央广网成都7月13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宝胜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洛带镇,以著名佛寺宝胜寺(俗称“桃花寺”)而得名,是龙泉驿区小有名气的客家村、葡萄村。300年前,客家人从闽粤赣大迁徙而来,约100万人口在成都龙泉山一带落脚生根,如今坐落在洛带镇的宝胜村就是西部客家人聚集最为集中的古村落之一。
宝胜村村景(央广网发 宝胜村村委会供图)
近日,在一片蒙蒙细雨中,记者走进宝胜村。平坦整洁的小路两旁流水潺潺、鲜花盛放,丰水梨、苹果梨、桃子等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向远处眺望,映入眼帘的是接连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长势喜人的水稻宛如绿色的海浪随风摇曳,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与稻田相接的是宝胜村打造的几百亩荷塘,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亭亭玉立的荷花绽放出万种风情,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其中,“沉醉不知归路”……优美的风光、舒适的环境、多元的消费场景、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宝胜村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宝胜村的高标准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位于宝胜村的百亩荷塘(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荷花亭亭玉立,盈盈绽放(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我们村儿是小有名气的客家村和葡萄村,近几年来,我们凝聚全村老百姓的智慧和力量,盘活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洛带镇宝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礼惠笑着告诉记者。
据了解,宝胜村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全村90%以上的耕地都种植了草莓、丰水梨、葡萄等优质水果,粮经比达1:9以上。2014年,宝胜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200亩避雨栽培葡萄基地,致力于把葡萄产业建成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今,宝胜村已实现葡萄产业生产标准化和项目品牌化,建成了300亩标准化规范化避雨栽培葡萄基地,成功取得1500亩葡萄“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和200亩有机认证。葡萄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宝胜村“采摘游”火热出圈,而为了让游客能一年四季都有得看有得玩,宝胜村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葡萄种植业向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打造了“特色景区+客家古村+川西林盘+农业园区+耕读传家+劳动研学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为宝胜村的产业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宝胜村的葡萄园里,葡萄陆续成熟(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我在宝胜村种葡萄已经有22年了,葡萄种植是我们村儿的传统行业。近年来,我们葡萄的品质与产量都越来越好,亩产值能达到三万元以上,再加上宝胜村环境优美,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是很高的。”宝胜村葡萄种植户李盛根说道,言语间满是自豪。
葡萄架上硕果累累(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老百姓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宝胜村找准自身优势,不断凝结村民们的智慧,团结向前,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近我们村儿打造的百亩荷塘,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每到周末,都有上千人过来观光游玩。乡村旅游的火热,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现在我们村里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到达3.6万元。”陈礼惠告诉记者。
游客在荷塘间打卡拍照(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宝胜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宝胜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客家文化的传承,持续推动文化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客家祠堂、客家龙舞、千年古刹、文物遗迹等为这个小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涵,其中,有“豢龙世家”之称的“刘家龙”享誉川西坝子,在古镇舞龙有300余年历史,保存了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在宝胜村,客家民俗文化得以完好地保留与发扬,而今这些传统文化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客家龙舞(央广网发 宝胜村村委会供图)
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在宝胜村这个宁静古朴的小村庄里,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