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按照州委“抓落实、看行动、见成效”总要求,全州上下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火热,广大干部群众“闯”的精神强、“创”的劲头足、“干”的作风实。为全景式展现这一个个生动场景,2024甘孜州贡嘎融媒州县联盟主题采访新闻行动启动,结合“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深入报道我州民族团结、城乡融合、民生改善、生态建设、文化保护、农牧产业、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和典型经验,各级干部弘扬“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团结”的新时代甘孜精神,在推动发展生态民生稳定工作中主动作为,落实有形、行动有力、成效有感的生动实践。
6月中旬,第三批采访团赴白玉、甘孜、新龙3县蹲点采访。本平台即日起,继续推出“奋楫扬帆 绘就高质量发展甘孜画卷”系列融媒报道,在万千气象的细节中看甘孜的可期未来。本期将带大家了解甘孜县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是确保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更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甘孜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五个再塑甘孜”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孕育——
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破题关键”
位于甘孜县城东部的四通达乡,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当地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青稞、小麦和养殖牦牛、山羊等。由于地处川西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受地质影响,土地十分贫瘠,植被覆盖率不高,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基本生活。于是,不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前往青海、西藏等地学习各类手工技艺后返回家乡自主创业,不少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的各类手工艺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唐卡绘画、藏传药泥雕塑、传统藏族饰品加工、藏式服装、红牛皮生活用品……随着“学成归来”的村民越来越多,四通达乡的手工艺产业逐步涵盖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来采购的顾客络绎不绝,四通达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手工艺之乡”。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受经济基础、地域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制约,四通达乡的“手工艺作坊”不仅分散,且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较工业化产品生产成本略高,无论是对于手工艺匠人还是全乡集体产业而言,发展都十分受限。
当前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时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民族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成必然之势,面对这个发展“难题”,四通达乡该如何“破题”?自2022年伊始,四通达乡党委政府就一直在考虑“破题思路”。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实地考察……近一年时间,该乡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全乡8个村征求群众意见,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交流谋求发展道路。
2023年4月,在甘孜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通达乡以基层党建示范典型培育为契机,围绕“党建+产业增收”的工作思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式启动“罗布林孵化园”项目,这也成为四通达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破题关键”。
破茧——
催生“农业+旅游+手工业”融合发展新理念
仲夏六月,走进位于甘孜县清河街的“罗布林孵化园”,极具民族特色的六栋小楼错落有致,红色的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微风中传来“叮叮咚咚”的金属敲击声,与缝纫机的踩踏声相互交织,十分悦耳。园区中心的院子里,小朋友们欢快地玩耍,不远处“乡村振兴致富车间”的字样,尤为醒目。
“整个孵化园占地2000余平方米,其中,配套的产业致富车间及相关附属设施有1676.8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46万元,自2023年4月开工建设,耗时近一年,在2023年12月底全面完工。”四通达乡党委书记巴桑泽仁告诉记者,孵化园建设有23间传习所,同时配备了产品展示中心、培训基地等,可以集中展示园区内各个入驻商家的手工艺产品以及对待就业群众进行传统手工艺制造技能培训。园区内还修建了卫生间、洗衣间、洗澡间等,有效解决了园区内入驻商户的生活问题。
与大部分园区要建设完成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不同,“罗布林孵化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园区建筑主体由通兴建筑公司承建,该公司是四通达乡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参建人员均来自四通达乡的8个村,属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群众务工收入所得共计96万元,惠及该乡64个家庭104人。其他附属设施及内部装修由孵化园产业理事会通过三方询价,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承建。
今年5月3日,甘孜县“罗布林孵化园”正式揭牌开园,开园当日便迎来23户手工艺商家成功入驻,涵盖民族服饰制作、民族饰品锻造、传统唐卡绘画、牛皮工艺加工、藏族手工刺绣5类民族手工艺。据了解,这也是甘孜县首家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探索推动“农业+旅游+手工业”融合发展新理念的孵化园。
新生——
致力打造文化品牌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今年40岁的昂旺西绕是首批进驻园区的23户手工艺商家之一,原本从事藏式房屋彩绘的他,因为7年前的一场意外,右手手腕处截肢,只能与心爱的画笔告别,整个人陷入颓废和迷茫中。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全家的生活来源都靠他的彩绘手艺,右手残疾对于这个小家庭而言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几经思考,昂旺西绕决定尝试用左手重拾画笔。自学两年后,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踏上了前往西藏学习绘制唐卡的道路。从基础的线条勾勒到给唐卡上色,5年的学艺生涯里,他不分昼夜、从早到晚地反复练习,好在有着多年彩绘的经验,在唐卡绘画的学习上一点就通,克服左手画画的困难后,他很快便顺利出师回到家乡并经营起绘制唐卡的工作室。
因为地域条件限制,昂旺西绕的工作室同样面临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罗布林孵化园”建成后,四通达乡党委政府从全乡146户手工艺商户中,通过对产品质量、销售数据等情况的综合考量,评选出23户比较具有代表性,且产品质量优异的手工艺商户入驻园区,昂旺西绕凭其实力成为其中一员。
入驻园区一个多月以来,昂旺西绕的唐卡绘制生意明显变好,前来参观、采购的客户越来越多。他说:“唐卡绘制让我得到了‘新生’,我也想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帮助更多的人。”
“为了尽可能减少入驻商户的经营成本,园区内23个传习所只按照面积象征性收取每月50—100元不等的管理费,用于园区日常运营维护。自开园以来,23家手工艺商户订单销售额已超67万元。”据巴桑泽仁介绍,目前除了入驻园区的商户订单收益明显增多以外,还带动了全乡其他手工艺商户的经济效益,就以园区内红牛皮工艺传习所为例,因为处理牛皮的特殊工艺,一般都是将牛皮预处理完成后送到园区进行成品制作,这就带动了四通达乡形成收售牛皮、牛皮预处理等产业链条的形成。不少手工艺商户虽然未入驻园区,但也因园区订单产生的附加工序而获利。此外,园区入驻的手工艺商户均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园区目前已经与县人社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在园区设置技能培训点,由园区内的各级非遗传承人担任讲师,对甘孜县待业青年进行技能培训,拓宽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据悉,园区下一步将继续以“功能明晰化、产业集聚化、文旅融合化”为目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化引导和运作,形成聚合效应,实现从制作、加工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构建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打造区域品牌形象,创造规模效益。
记者手记:
两天的采访中,“罗布林孵化园”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匠人们专心致志忙活着手中的订单,小朋友们在院子内快乐地玩耍,金属敲击声、缝纫机踩踏声、孩童欢笑声和一旁“母亲河”潺潺的流水声交织成甜蜜的“致富曲”,整个园区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就如昂旺西绕说的,唐卡绘制给他带来了“新生”,这个生机勃勃的“罗布林孵化园”对于四通达乡的产业发展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我们期盼这个孵化园的发展,能切实解决当地的发展短板,让群众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来源:2024年甘孜融媒第三采访团 洛绒郎加 楚吴巴登 李梦玉 罗文婕 斯朗泽登 金麦俄热 倪建军 谢富贵 何永建 扎西俄热
编辑:毛莉泓
校对:杨雪
责编:岳诗蕊
审核:白马
监制:杨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