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摘《浙江杂文界》2024年第1期《百家随笔》
“引桥”最见情怀
张林华
人所共知,桥的基本功能是方便渡河。 人们在架桥时,又不能不考虑漕运,即船只航行时不受桥洞限高影响,自然需要有个抬高桥基路面,以便成就大桥飞跨、水陆两路畅通的两赢效果。
现代大桥的引桥
旧时代交通不发达,人们倘要陆路出行,倚靠的只能是自己的一双大脚板,加上物质不充裕、科技不发达的缘故,所以,遇河临湖,所建大都为块石垒筑的拱桥,还有更多的简易桥只是用几块木板拼搭而就。桥两端与地面连接处因此也相对简易,一般修成台阶状,能供行人拾级而上就可,不需要很长的引桥,所以旧时桥的体量都有限,尽管其中也不乏如“赵州桥”这样一些颇具美学价值的石拱桥,却总体还是小型、简陋的多。待到社会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丰富发达,加上科技发达,桥的功能也日益丰富拓展。汽车、火车通行遇到河道,均需要在桥上飞越。而且在实用性外,许多大桥越来越兼有观赏功能,诸如国外有著名的金门大桥、东京湾跨海大桥等,声名显赫。国内著名的大桥更是不胜枚举,如早些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最新的港珠澳大桥,以及湖南矮寨悬索特大桥等,均蔚为壮观漂亮,分别具有公铁两用、确保畅通等的功能,还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著名景点。
重庆菜园坝大桥引桥
目睹了许多宏伟的大桥,我发现了一个初觉十分寻常,细想又有点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但凡高大壮观的桥梁,两端与地面衔接处,大都有个长长的引桥。一般来说,主桥桥梁越高,引桥就越长,当然因此桥梁整体形象也就越光彩夺目,气度不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上海南浦大桥横跨黄浦江,因为受地理位置限制,硬是将长长的引桥给拽拉成了螺旋状,高达数层,立体独特,遂轰动一时。犹记得第一次在浙江舟山观赏晚霞笼罩下的跨海大桥,蜿蜒曲折,长达数十里的引桥,拱卫着中间凸起的桥洞,在苍茫海天的暮色里,如长龙卧波,安静镇定舒展,又蓄势待发,仿佛随时可以在万顷波涛之上翩翩起舞,令人叹为观止,内心升腾起对桥梁工艺的膜拜是很由衷的。
中国传统佛教有“大乘”一说,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要成大道,普度众生到幸福的彼岸,所以有时延想开去,渡河也像度人生。拿一座长桥比作一个人自童年少年,到青壮年,再到老年期的百年人生,虽称不上严丝合缝,似乎也契合得很。引桥之于桥身,犹如少年、老年之于青壮年,哪一段可以或缺呢?一座完整的两端明显低垂的大桥,其巍峨的桥梁顶部,就恰有如一个人的青壮年时期,抵达人生的奋斗辉煌期,正是成家立业,成就功名时,风光这边独好。而在登上人生巅峰这座桥之前,先就少不了长长的“引桥”。这引桥的作用可谓明确,渐次升高路面,夯实基础,它好比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积累知识,充实自身,又好比需要持之以恒的强身健体,心智成长,以应付可想而知的繁重劳动、风吹雨淋等,引桥铺垫得越好,跃上高桥就越从容潇洒。
上海南浦大桥引桥
上了桥顶之后,下桥就是必然选项,不管你是步行还是借助车轮。在历史长河的迢迢道路上,任何人,都无非是匆匆过路客、过桥人,桥上风景再美妙,你的出现再轰动,姿势摆得再优美,也得与桥顶告别。高桥,终究不是你的久留之地。说起来这有点残酷,可并没什么好抱怨的,漫漫人生长路,大桥已足够公平地厚待你,给了你充裕的时间与机会,让你置身其上,阅尽世间风景无数,让你凭栏发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与此同时,当然还有作为桥上人的一种姿态,最关键更现实也略显无情的因素,就是你得识时务,适时让道,滚滚红尘人流如潮,后浪推前浪,有后续者要涌上桥来,如若不顾形象地总想赖着不走,又成何体统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大桥顶端的时段,“引桥”更是不可或缺,因为这意味着你开始走下坡路。你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你一点点步入老年期。你行路时,气息脉搏远不如过去那么松弛平和,你的步履步幅也远不像过去那样轻快稳当了。而且,大桥越高,引桥还得越长,以保持能有一个相对平缓的下降坡度,这让告别青壮年,也许还很留恋高桥时风光的你,自觉不自觉地,有了一个渐次下降的适应期,这个时候很考验你的耐心、气度,需要你有一种理性的从容与镇定,胸襟够大就足以撑出别样天地。杜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心灵的门和窗均需要自己动手,打开门窗后就能阅览万千气象。鉴于此,你大可不必太多悲观抱怨情绪,因为引桥够长,沿途自有新的风光无限,如转轴大画在你眼前徐徐铺开,令你养眼舒心,何况,随着你调整步幅缓步下桥,海拔在一点点降低,疾风在一点点减弱,对你的身体颇有好处。也许你会说根本感觉不到这点变化呀,那就是你的问题了。事实上这样的海拔降低过程,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你一旦离开了人头攒动的大桥制高点,你的身边疏朗宽阔了许多,你的步行节奏,你的观光内容,由此就完全可能有了更多的选择,收获别的什么意料之外的全新体验与感受。
钱塘江三桥引桥
引桥如此必要,不可或缺,引桥又这般无奈,注定仅为配角。倘以世俗眼光来看,它可有无数条理由可以抱怨一番、可以抢镜一下的,然而引桥为什么不呢?
还是我的朋友、作家张加强先生说得好:人生的最后几十年,才最能体现格局与情怀。拍案叫好这话,真大有深意也!
作者简介
张林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德清人。湖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在《花城》《江南》《作家》《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发表散文、小说作品。曾获”三毛散文奖”“浙江文学奖”“鲁迅杂文奖金奖”等奖项。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