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龟兹,南北朝至隋朝间不断传入中原地区的“龟兹乐舞”,似乎是谈及最多的话题。“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的诗作仿佛让千年前的生动舞者再一次回放在世人眼前。
图为“梦回西域,千年龟兹”演出现场再现龟兹古时西域风情(资料图)
龟兹,又称丘慈,屈支。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其辖区相当于现今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作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汇的要塞,龟兹在古代中西交流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而它的文明以及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远远不止中国古代官方乐舞之一的“龟兹乐舞”。就连我们熟知的玄奘法师都曾用 “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来形容这里,可见传奇并非一般。
这座公元前2世纪形成的绿洲城池,经过各族人民的精心经营,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自汉唐以来,这里的文学、音乐、舞蹈、佛教、风俗、石窟壁画等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白居易诗作描绘的场景,在克孜尔千佛洞第175窟中得到了完整地体现。这里的胡旋舞以快速旋转著称,轻盈灵动,成为龟兹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如今,维吾尔族赛乃姆舞蹈中的旋转技巧被视为龟兹舞蹈的传承与延续。这座历史悠久的城池不仅见证了文化的繁荣,更展现了民族交融的独特魅力。
图为克孜尔千佛洞(马倩妮摄)
说到龟兹那一定不可少了克孜尔千佛洞,它是沙漠中的一处瑰宝!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星达格山,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是中国较早、规模较大的石窟寺群,充分展现了龟兹古国的佛教艺术。作为龟兹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一处石窟群,其前后绵延3公里多。在佛教东渐、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作为龟兹文明最典型代表的克孜尔千佛洞不仅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意义,也是丝绸之路留给全人类的艺术瑰宝。该石窟寺群与敦煌莫高窟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称作“中国第二敦煌”。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不仅仅描绘了“佛教东传的新疆故事”,更展现了龟兹故城的独特神韵。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龟兹壁画受到了印度、波斯、希腊等文明的影响,但其画风依然鲜明且独特。龟兹壁画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使其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源。
来到龟兹文化深处,看到克孜尔千佛洞,你会被它的精美与残缺深深震撼,感慨在过去1700多年的时间里,历史流转烙在这面山崖上的各种痕迹。
而这1700多年里最精彩的一笔便是,自克孜尔千佛洞之后,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打开了属于中华大地自己的石窟艺术!作为中国佛教壁画的起点,克孜尔千佛洞在艺术和文化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页璀璨篇章。
但在历史悠久的长河中,克孜尔千佛洞也曾经历至暗时刻。自1907年西方探险队首次涉足这片神秘的土地,克孜尔千佛洞便经历了长达30年的掠夺与破坏,无数宝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在劫难中消失。
曙光终于来临,在1985年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成立,为这片古老的石窟带来了新的生机。无数考古人肩负起保护克孜尔石窟的重任,坚守在石窟的旁边,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图为克孜尔石窟第8窟 主室前壁飞天(资料图)
克孜尔千佛洞,其中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是龟兹艺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杰作!在五彩的线条中,屈铁盘丝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异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龟兹壁画的多元风格。自东汉末年的公元3世纪起,龟兹壁画艺术逐渐崭露头角,并持续发展至11世纪的宋代,历经了长达七八个世纪的时间。龟兹石窟壁画的兴起,与佛教在龟兹地区的传播密不可分,而其衰败也与佛教的衰落息息相关。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本生故事的数量丰富、画面生动、分布广泛,这在世界佛教石窟中实属罕见。其中,克孜尔38号窟尤为引人注目,该窟被誉为音乐窟,窟内左右壁的《天宫伎乐图》更是集龟兹乐舞艺术之大成的代表性壁画。画面中的舞者伴随着千年前的古乐曲,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诉说着龟兹的精彩故事。
图为克孜尔第17窟壁画萨缚燃臂引路(新疆龟兹研究院供图)
在龟兹壁画中,精彩的佛国故事是常见的主题之一。其中,克孜尔第8、17、38、58、114、178窟和克孜尔第16窟所描绘的萨缚燃臂引路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壁画中频繁出现商人的形象,他们通常穿着圆领或翻领外套,头戴白色尖顶帽,这些特征表明他们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商人。这些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商人们克服各种自然和人为障碍,长途跋涉进行贸易的情景。
在一次特殊的旅程中,商队经过了一个深邃的大峡谷。这个峡谷幽深,天空昏暗,使人心生恐惧。正当商人们惊恐不安,担心可能遭遇盗贼抢劫时,一位名叫萨缚的商人挺身而出。他用白布缠住双臂,然后浇上酥油,点燃双臂作为火炬,为商队照亮前行的道路。他的英勇行为不仅帮助商队成功地穿越了这个危险的地带,也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无畏精神和互助精神。
图为克孜尔千佛洞(马倩妮摄)
历史的恢宏壮阔与人间的烟火气息在新疆交相辉映,又在考古工作者矢志不渝地辛勤工作之下得以一一复原和展现。以克孜尔千佛洞为代表的龟兹文化,经过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充分展现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通过考古实物与文化遗存的探究,众人得以清晰地了解新疆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之中。
闹市里的博物馆!
走出库车机场,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机场候机楼的订单上不仅标注着库车二字,还特别突出了龟兹这两个大字。
图为库车市龟兹机场(资料图)
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介绍,库车市在准备新建友谊路地下街时,意外发现了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墓遗址。作为新疆首个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库车友谊路古墓遗址博物馆展示了晋十六国时期的文化面貌。
图为库车市友谊路墓群地下古墓博物馆(马倩妮摄)
2023年,在库车市中心热闹的十字街头,来往宾客能够深刻地感受到1600多年前的历史气息。这座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就隐藏在繁忙的交通之中。该古墓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与中原、河西地区文化紧密相连,充分证明了龟兹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古墓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博物馆内展示了已发掘的15座墓葬以及2021年最新考古发掘的部分墓葬,供游客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物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土之下充满未知,可以见证“新鲜”的历史。这些被深埋的砖室墓群仿佛是一个个时间胶囊,封存着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尽管历经千年,但这些墓葬依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形态,正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图为库车市友谊路墓群地下古墓博物馆(马倩妮摄)
库车友谊路砖室墓群是新疆唯一的砖室墓群,深埋于地下7—10米的沙砾层之中,共有12座砖室墓,年代在晋十六国时期,可分为竖穴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砖室和斜坡墓道前后双室3种。墓室多次使用,内部葬入多位墓主。墓室内有撒五铢钱的习俗,也有口含、手握钱币的现象,随葬品丰富。这批墓葬等级较高,墓葬主人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贵族,或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屯戍军吏或河西移民。这些墓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走入博物馆可以看到当时的墓室壁画、生活场景、服饰装扮以及宗教信仰。墓室主人们随葬的物品也为世人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工艺水平。无论是精致的陶器、华丽的丝织品,还是各式各样的金银器,都展现了晋十六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风俗习惯。
图为钢架支护说明(马倩妮摄)
“我们没有对文物进行人为的改变,而是希望它们能够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说,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只是在外围进行了加固措施,以抵御可能的自然灾害,作为地下墓室,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对文物的保护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深入参观库车友谊路古墓遗址博物馆无疑是一次珍贵的历史探秘之旅。在这座博物馆中,游人可以透过墓葬的细致展示,更深入地探索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这样的参观体验,更直观地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在参观者心中生根发芽。
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埋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它们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承载着璀璨的中华历史文化。
新疆出土的文物,时代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再到时代更迭多元文化交融,这些文物宛如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展现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在新疆的考古一线,考古人守正创新,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尘封的历史。他们不畏艰辛,深入沙漠、戈壁,探寻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遗址。正是他们的努力,让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得以重见天日,让新疆的文化历史更加完整。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探寻的脚步更加鲜活,不断发展的科技力量,为考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岁月蹉跎的历史融入现代,历历在目。
图为龟兹故城遗址(马倩妮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龟兹昔日繁华已成过往,但其独特的风韵依旧长存。尽管岁月无情,但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却依旧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