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的城镇化率由 1980 年的不到 20%上升为 2014 年的 54.8%。上述趋势在未来的 15-20 年中还将进一步保持。
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与此同时,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政策的制定者对地方政府日益增大的对融资和规划协调内部管辖权的需求有所忽视。这种忽视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造成了很多现存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腐败、地方政府负债过多、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无效率和城镇户口居民与农民工社会地位分割问题的日益突出等。
政府已经对上述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ᨀ出,应该采取一种更加有效和包容性的城镇化模式。李克强总理还尤其强调了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
2014 年 4 月,黄佩华在河南省的一次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各层级的政府都对城镇化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即使是那些在过去十年中人口大量流失的三、四线城市,它们发展经济的路线依然是城镇化。有一个县 20%的人口都已经迁出了,但是其仍计划在 2020 年把城镇化率从现在的 33.5%ᨀ高到 55%,并把城镇规模从 25 平方公里扩大到 45 平方公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县要在 21 个行政村内建设“新社区”。我们在其中一个新社区的调研中得知,政府鼓励农民放弃他们在农村的房屋,搬到距离他们的土地至少 10 公里以外的钢筋楼房中去,这样他们就可以算作城镇居民。至于这一举措对他们就业和生活所带来的挑战,则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这一案例可以视作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居民生活影响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对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城镇化建设亟需大量的资金和土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就热衷于推进城镇化,尤其是更为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而不是“人”,特别是那些留守农村的人口。国土资源部于 2005 年正式推出、并于 2006 年起开始开展试点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由于可以通过村庄撤并为城镇化ᨀ供紧缺的建设用地指标,为地方政府实施村庄撤并、推进城镇化建设ᨀ供了强大的财政激励。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各种“先行先试”的综改试验区政策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实施,许多地方出现了大规模的“村庄撤并”浪潮,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村庄数量急剧减少,集中化的农民楼房居住区大量涌现,相当数量的传统村落彻底走向终结。
在未来,城镇化将继续是重塑中国城市、乃至经济和社会形态的重要力量。目前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侧重关注了城镇化的驱动力、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主题,也日益关注了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等群体的公共服务问题(即“人”的城镇化),但是,关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新组建的新的农村社区和农村留守人口所造成的影响,则鲜有关注。而事实上,如果我们站在城乡统筹和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上来观察,那么,这一主题显然不应忽视。
本研究将聚焦于评估城镇化进程中新组建的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农村居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本研究将基于详细的文本分析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典型调研,针对上述主题进行分析,并据此ᨀ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将更多的关注放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不仅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和市民问题。研究成果具有现实针对性。
本报告的结构安排如下:报告第一章将简要汇报过去 30 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状况和主要政策措施;报告第二章将关注城镇化推进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影响;第三章将就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撤并对农民生活和生计的影响进行探讨;报告第四章将从城镇化发展的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地经营规模进行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报告将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
扫码或加微583769685索取报告全文
免费索取该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