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关于举办2024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的通知

0
分享至

各学协会、基层组织,区科协,中国科学院京区各有关单位,区教委,区科委(科信局),经开区科技局、社会事业局,区融媒体中心,团区委,北科院各院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首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传播的新要求,加强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化协同科普平台建设,辐射和带动首都地区科学传播事业的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7部门于2024年7月至12月期间,联合举办2024年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具体通知如下:

一、大赛定位

2024北京科学传播大赛以服务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科学传播产品创作创新、服务提高科学传播公共服务能力为目的,坚持首都特色、高点定位、体系发展,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育人”导向,搭建科学传播人才成长服务平台。大赛面向社会广泛动员,促进首都地区科学传播基础性建设和科学传播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首都特色:充分运用首都地区科学传播专业人才、场馆资源优势,为首都地区所有科普场馆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高新企业等所属的科普机构,搭建科学传播学习交流平台,推动科普供给侧改革,辐射带动科学传播事业创新发展。

高点定位:坚持高端化发展,打造高水准赛事,汇聚首都地区科学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作品,逐渐成为首都地区科学传播行业的重大活动之一和科学传播行业具有权威性的大赛。

体系发展:重在推进科技馆之城建设的人才支撑,统筹兼顾人才培养与作品创新、技能竞赛和成果转化、专业队伍和志愿服务,一体推进科学传播事业建设发展。

二、大赛主题与时间安排

(一)大赛主题

与科学同行

(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各单位组织报名及作品申报。各项比赛规则和申报指南,请登录大赛网站查阅详细信息。

第二阶段,2024年10月底-11月,进行资格审查、作品初评(初赛)和作品终评(决赛)。

第三阶段,2024年12月,公示获奖名单、举办获奖典礼、总结推广等。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北京科学中心、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支持单位:北京高校科协联盟。

四、赛道设置

2024年设置科普动漫、科普文创、科普“讲·演”、科普视频四个赛道。鼓励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或跨学科交叉研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国家重大创新成果;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点任务;营养健康、食品安全、防灾避险、低碳生活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等4个重点选题方向进行作品创作。

(一)科普动漫赛道

分为动画组和漫画组,参赛作品以彰显中国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多元融合为主题,创作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科学性、创意性且主题鲜明的动漫作品。

1.动画组。风格不限,包括但不限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动画等,风格不限,视频画质清晰(清晰度在720p以上),音质完好,提交格式为MP4、MOV、AVI、WMV等主流视频格式。

2.漫画组。风格不限,包括但不限于单幅漫画、四格漫画、多格漫画、插画、海报等,剧情连贯画面要素完整,作品表现可以是手绘也可以是数码绘制,基于计算机或移动设备的新媒体作品,应符合手机动漫行业标准等规范。提交格式为JPG、GIF、PNG等主流格式,分辨率为300dpi,尺寸不限(横竖版均可,设计版式需一致)。要求画面清晰、标明页数,阅读顺序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需要在作品首页注明。

(二)科普文创赛道

参赛作品以体现科技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数字化、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消费新场景为主题,创作设计别具匠心,融合现代科技手段,注重文化IP内涵挖掘,能够将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商业价值等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优秀科普文创产品。

1.作品的形式、题材、工艺材料不限,鼓励系列化和团队化产品参赛。需体现便捷、生态、环保、安全、节能、科技创新的理念,并符合相关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参赛作品需附上设计说明,明确阐述作品的设计思路,理念和含义(500字以内)。

2.参赛作品需提交设计图及细节图等,效果图或照片均可,体现作品的整体、局部或组合效果,照片不多于5张。每件作品需提交一份A3(420×297mm)规格的彩色照片或彩色效果图或模型图片(精度不低于300dpi. JPG、GIF、PNG格式保存,单张不超过10MB以内)。同时需注明设计方案的可生产性和工艺设计的合理性。

3.进入终评的选手需将样品(如有)寄至大赛评委会。

(三)科普“讲·演”赛道

分为科普讲解组和科学表演组,重点面向中小学校、社会团体、机构组织等。科普讲解包括自选主题讲解、科技知识问答和随机命题讲解,重点考察科学传播人员基本功和综合素质。科学表演包括科学实验表演、科普剧及其他表演形式(科学秀和表现科学内涵的歌舞、诗歌朗诵、相声、童话故事等活动形式),重点考察科学传播团体和人员的科学表演、创作、开发和辅导能力。

1.科普讲解组

参加科普讲解的选手需提交讲解视频。视频可加字幕,但不得有过度剪辑包装等后期制作。视频尺寸16:9、格式MP4,最好为高清视频。

(1)初赛。内容为自选主题讲解(需与科技、科普内容相关)。所有参赛人员均需录制并提交自选主题科普讲解视频1部。视频时长不低于3分钟且不超过4分钟,录制时需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可加字幕,但不可有剪辑、包装等后期制作。讲解时可借助道具、多媒体设备(屏幕、电视等)。视频尺寸为16:9、格式MP4,最好为高清视频。

(2)决赛。包括自选主题讲解、随机命题讲解和科技知识问答三个环节。

自选主题讲解。每位选手自选主题(需与科技、科普内容相关)进行讲解,讲解主题需与报名时的主题相同,不可更换(可在原主题内容基础上进行微调)。每人限时4分钟,超时讲解10秒(含10秒)终止,不足3分钟或超时则扣分。

随机命题讲解。随机命题题库决赛前20天发布。每位选手自选主题讲解结束后,当场抽取1道随机命题进行讲解,限时2分钟,超时讲解终止。

科技知识问答。所有选手讲解结束后,为选手发放10道科技常识测试选择题题卡,现场填写作答。每道题限时30秒内回答完毕。

2.科学表演组

参加科学表演的选手需录制并提交科学表演视频一部,在确保表演的连贯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丰富的舞台效果,相关科学或实验现象等可使用近景及特写镜头。视频可加字幕,但不得有过度剪辑包装等后期制作。视频尺寸16:9、格式MP4,最好为高清视频。

(1)科学表演包括科学实验、科普剧、科学秀,以及其他可以表现科学内涵的歌舞、诗歌朗诵、相声、脱口秀、童话故事等活动形式,有较强艺术表现形式,鼓励形式和手段创新。上台选手限8人(含)。

(2)参赛项目可使用大屏幕(如PPT、视频)、音乐、音效为辅助表演手段,但不允许以视频、音乐、音效为主要表现形式。

(3)每个节目限时8分钟,超时则扣分。主要道具占地面积不得超过2米×1.2米×2米的范围。

(四)科普视频赛道

参赛作品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展示科学成就、提升科学素质等为主题,创作能够体现新技术传播条件下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深度融合的特点,“有高度、有温度、有态度;见科学、见精神、见创新”的科普视频。

1.参赛作品形态和创作手法不设限(可幽默、可情怀、可艺术、可漫画、可场景演绎、可跨界等),拍摄类型不限,鼓励演员拍摄、素材剪辑,发现和挖掘身边的科学事件,用视频的形式展现自己和身边的科学故事或好奇产生的瞬间。参赛者可自由发挥,鼓励创新和原创。

2.参赛作品时长不限,画面要清晰连贯,内容要清晰稳定,突出视觉美感与创意性,无明显背景噪音,风格不限,可采用多种拍摄制作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口播类、剧情类视频,故事片、纪录片、MV等,可配背景音乐、画外音、解说声等;

3.参赛作品需提供原片,画面无水印或logo标志;视频画质清晰(清晰度在1080p以上),支持横竖屏多种形式,音质完好,格式为MP4、MOV、AVI、WMV等主流视频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1G;

4.作品应在国内主流网络媒体平台,科技、科普类网站,电视台,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网站等播放过,视频名称应与申报名称一致;

5.国内参赛作品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配音和解说使用普通话,配中文字幕;国际参赛作品中的文字语言建议为英文,配中英双语字幕。

6.评审得分由专家意见与视频传播量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比80%和20%。其中,视频传播量需由参赛选手提供网络播放数据(浏览量数据截图),任一媒体平台或多平台浏览量汇总均可。

五、作品要求

(一)参赛作品要契合大赛主题,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党的宣传工作方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相关要求;

(二)参赛作品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大赛主题,有较强的科学文化属性,围绕弘扬中国文化,体现融合创新思想,体现创意设计和创新理念,贴近生活,思想健康向上,通俗易懂,反映新时代主旋律;

(三)参赛作品须是参赛选手原创,无抄袭仿冒,不得侵犯任何一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凡参赛作品涉及的版权、肖像权等法律纠纷,一切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六、评选办法

专家评审,分为初评(初赛)和终评(决赛)。

七、注意事项

(一)参赛作品须为2022年7月1日之后创作或发布的,同一参赛者最多申报10个参赛作品,以组织(机构)名义团体申报的,视为单一作品参赛;

(二)多个单位或多人共同参与制作同一作品,只能提交一次,不可重复参赛;

(三)多个单位或多人共同参与制作同一作品,可以以其中一个单位或个人名义参赛,也可以团体名义参赛;

(四)作者承诺参选作品创意及素材的原创性,保证对提交作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若发现抄袭,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五)大赛主办方拥有对所投稿作品的公益使用权。

八、报名材料

(一)报名表:报名表需加盖单位公章,最终发送报名表的扫描件及word版原件。

(二)参赛作品及2024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参赛承诺书。

(三)上述材料请于2024年10月25日前发送至大赛官网。

九、奖项设置

各赛道(类)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视参赛作品数量设定,获奖比例不超过10%),优秀组织奖10个,优秀指导教师奖10个。另设“最佳科学创意奖”“最佳科技表现奖”“最佳科学故事奖”“最佳科学幻想奖”“最佳创意设计奖”“最佳艺术表现奖”“最佳科学内涵奖”等专项奖。同一作品不重复评奖。

十、工作要求

(一)坚持系统联动。充分发挥科协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加强与学协会、区科协、基层组织等联动,广泛对接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国际组织等,有效串联纲要办成员单位和科技馆之城单位,联动中央及市属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等,加强组织联动,推动科普供给侧改革。

(二)强化资源汇聚。汇聚一批科学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优质作品,盘活社会化科学传播资源,打造主题鲜明、创意新颖的科普资源精品展示平台,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以及科普作品研发与推广,不断充实北京科协科普资源供给渠道,实现科普资源数量、形态和品类的持续增长,夯实再创作、再分发的基础。

(三)注重传播推广。坚持打造科普品牌活动示范样本,推动形成有高度辨识度的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特色品牌。依托市科协媒体矩阵,联动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平台优势,分层次精准传播,扩大传播效率,提升社会影响力。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与交流,促进科普产业社会化平台建设。

十一、联系方式

(一)官方网站

北京市科协官网网址:

https://www.bast.net.cn/

大赛申报链接:

http://61.48.81.110:18080/#/login

(二)联系人及电话

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联 系 人:王慧 马文轩

联系电话:84617697

附件:

1.2024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报名表

2.2024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参赛承诺书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京科协
北京科协
首都科技工作者之家
8741文章数 160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