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李宇欣
毕业这些年,你大学的专业还在吗?
近日,四川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公示了2024年专业设置调整的消息,不少学校都将撤销多个本科专业点。其中,四川大学拟撤销专业数量达到31个。
实际上,在全国高校中,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的数量近年来逐年增加。比如,2019年仅有367个,而到了2022年,共有925个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2023年撤销的专业布点数进一步增加到1670个。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具体撤销了哪些专业?为何要撤销这些专业?会不会对在校大学生有影响?
近日,四川大学教务处官网公示了学校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拟申报1个新专业,拟预备案5个专业,拟撤销31个专业——涵盖音乐学、表演至应用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除了四川大学,近期,还有3所“双一流”高校公示了2024年专业设置调整的消息。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院网站信息显示,2024年学校拟撤销汉语国际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
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官网的信息,2024年拟撤销本科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源与照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
根据宁波大学关于2024年若干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的公示,2024年拟撤销城乡规划、人文教育、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
半年多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拟撤销英语等本科专业的公示,也引发了一波热议。
之所以撤销英语专业,中科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科大英语专业很早就不招生了,拟撤销英语专业是基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所补做的程序,“之前学校设置授予文学学士,与中科大学校人才培养与定位不大契合。”
除了英语专业,中科大的传播学(050304)、考古学(060103)、通信工程(080703)、软件工程(080902)、环境科学(082503)等本科专业也向教育部申请撤销备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高校撤销的专业里,既有常规印象里“考古学”等冷门专业,也有软件工程、经济学等昔日较为热门的专业。
过去7年,共有4941个本科专业点从高校“消失”。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这7年,撤销本科专业点数量呈上升趋势。2017年,本科专业点撤销数量为241个,2023年已达到1670个,翻了近七倍。
2017年至2023年本科专业点撤销数量变化
哪些专业“消失”得最多?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我们统计了2020年至2022年三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2020年,撤销本科专业点共518个,总共涉及189个专业。
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撤销量位居全年第一,共有21所学校撤销该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撤销量居于第二,共16所院校撤销该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居第三,共15所学校撤销该专业。
2020年撤销专业名单前20
2021年,撤销本科专业点共804个,总共涉及216个专业。
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全年撤销量第一,共33所院校撤销该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二,该专业被31所院校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并列第三,分别被19所院校撤销。
2021年撤销专业名单前20
2022年,撤销本科专业点共925个,总共涉及258个专业。
其中,排名前三的撤销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被高校撤销的数量分别是27个、23个和22个。
2022年撤销专业名单前20
从2020年至2022年三年的数据看,总共有337个专业被撤销,涉及12个门类——工学被撤销的专业数量最多,有119个;接着是理学,有41个专业被撤销;管理学随后,涉及39个;艺术学也有34个专业被撤销。此外,文学(32个)、农学(19个)、经济学(15个)、法学(16个)、教育学(12个)、医学(5个)、历史学(4个)、哲学(1个)也有部分专业被撤销。
2020年至2022年学位授予门类撤销专业统计
具体而言,2020年至2022年这三年,撤销得最多的专业是工学门类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76所院校进行了撤销;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75所院校进行了撤销;理学门类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有50所院校进行了撤销。
2020年至2022年撤销专业名单前40
实际上,高校设立的专业一直都在动态变化中。
201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逐渐下放了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审批权,各大高校开启自己掌握专业命运的时代。
教育部官网截图
之所以大学专业关注度如此之高,因为这不仅与个人兴趣相关,更与就业直接挂钩。但近年来,在Chat 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机器取代人的趋势不可阻挡,如何避免学生出现专业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官网截图
有专家称,在高校本科招生数量增长速度趋稳的背景下,撤销专业的数量未来还会持续增大,高校设置专业不再追求“大而全”。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从2020年以后,本科专业点撤销数量连年上涨,新增数量却连续下跌,这说明高校增设专业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越来越科学和理性。
包括四川在内的多个省份,最近两年都出台了相应调整专业文件,要求高校主动在学科规模上“瘦身”,不再贪大求全。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也提醒各大高校,在调整学科专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改革要避免政策刚性增减。
学科专业调整的初衷,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趋势而进行优化,避免学科专业结构滞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而此轮调整,是在过去十年改革的基础上推进的。虽然调整范围涉及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科专业,却仍是此前改革的延续和深化。问题在于,究竟哪些学科专业需要调整优化,必须进行充分谨慎和合乎程序地论证,避免学科专业改革朝令夕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第二,调整专业的同时也要优化老师,避免“新瓶装旧酒”。
有一点明确,专业调整,绝不仅仅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
首先,要精心设计新增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考虑学生未来升学就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需求,特别是推动培养宽基础和深专业的T型或复合型人才。
其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同时,建议进一步打通转专业和转学校的通道,使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能学分互认,以赋予学生更多“用脚投票”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以学科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带动高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改革。说具体点,就是高校在撤销一些专业点的同时,也要“刀刃向内”推动师资结构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
比如,一些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上同一门课,教材和教学大纲一成不变,并拒绝更新教学内容、开设新课程。再如,还有不少计算机专业仍然在教授不再流行的C语言等课程,而目前程序员流行使用的Python等语言,则需要学生毕业后自学。
注:文中数据源自教育部2017年至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