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藏在炮楼中,我军久攻不下,一老农路过后说:这很简单

分享至

倏忽间,抗日战争的战火硝烟已经远离我们的国家近八十年了。但是,无论到什么时候,中国人永远都会牢记日寇在那个时代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抗日战争留给中国人的耻痛记忆太过深刻。要知道,虽然二战时期的日本有着不俗的实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日军能够在短时间内侵占中国大片国土,只不过是因为中国太过贫弱罢了。



这一点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出认识,而我们今天要看的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事物,那就是抗战剧常见的碉堡、炮楼,它们曾在战争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其中的故事则有很多值得说道。



所谓炮楼,并不是一件多么新奇的事情,早在古远的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了建造坚固的堡垒防御来自外部的军事入侵。

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那高大耸立的烽火台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另外,我国古代各大城市的城墙也发挥着类似的功能,只不过城墙作为城防设施远比炮楼更加复杂庞大,其包括堞墙、女墙、马面、箭楼、望楼等等结构,是一个极其完备的堡垒设施。

而在西方,欧洲人也会建造堡垒,也因此才诞生了很多与城堡有关的童话。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等到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大炮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作战模式。

强大的炮火会对城墙或者城堡构成严重的损坏,比如在著名的1453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奥斯曼人就使用了巨大的“乌尔班大炮”,轰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

在这里可能有人就要说了,大炮的出现将葬送古老的城墙系统。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人们进入热兵器时代后,依旧广泛使用着城墙,只不过建造城墙的形式产生变化了而已。

比如在西欧,人们就设计了“棱堡”这一新奇的城防工程,这种类似多角形的城垒比起旧有的城墙来说几乎没有射击死角,因而能更好的发挥火炮的威力,棱堡也在近代史上大显神威。



之所以在热兵器的时代,人们依旧热衷于修建坚固的城防工事,主要还是由于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归根结底只是盾更坚固还是矛更锋利的问题,只要有着足够结实的堡垒,那它依旧能发挥相当可观的作用。

在之后的历史中,这种防御工事进一步进化,人们又在战场前沿建造起各种堡垒工事,它们与堑壕、铁丝网、雷场等等防御措施配合起来,能快速在战场上搭建起一个稳固的防御体系。

在二战前,围绕着堡垒工事的攻防战就一直在进行着,比如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防战”,俄军就凭借着坚固的要塞工事顽强抵抗着敌人的进攻,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



哪怕是二战前期,法国因为极度依赖一战阵地战的经验,也费尽心力构筑了庞大的“马奇诺防线”,这曾对德国构成了极大地攻坚压力,迫使他们放弃了进攻马奇诺防线的想法。

可见,哪怕是到了重磅炸弹满天飞的二战时期,这些堡垒工事威风犹在。而尽管二战中德国研发出了著名的“古斯塔夫巨炮”,这种口径高达八百毫米的巨型炮弹能对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堡垒工事造成巨大杀伤,可以说是“一炮一个小朋友”,苏军的堡垒工事被挨个点名清除。

但受限于古斯塔夫的体积、重量、维护难度等等问题,这种巨炮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堡垒工事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