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医疗赛道即将迎来新IPO。
六月底,同仁堂集团旗下同仁堂医养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同仁堂医养有望成为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之后集团的第四个IPO。
社会老龄化趋势下,中医医疗以及医养大健康行业受到社会密切关注。
中国医疗资源稀缺,仍有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称,我国每1万人对应的医生数量是23.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随着社会向分级诊疗体系深入,暴露出前者数量不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指出,2012-2022十年期间,我国三级医院数量增长117%,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缩减了8%。
中医诊疗(医养)企业的出现能帮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我国银发人群数量正快速上升,相当大比例的人群面对慢病困扰,存在长期健康管理、温和药物调理需求。而主要针对日常常见病、慢性病的中医医养企业能够在分级诊治和日常健康管理中起到独特作用。
干货要点:
1. 老龄化社会下存在着庞大的慢病治疗管理、治未病需求。中医医养企业的出现不仅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也能帮助优化医疗资源匮乏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不足的问题。但前提是诊疗服务专业靠谱。
2. 虽然同仁堂医养已经是中国非公立中医医疗集团的头部,但市占率却只有0.5%。高度分散的中医医养行业未来格局有很大的变化可能。
3. 中医医养,不仅提供中医诊疗,更是涵盖从医到养。后者对应的是更庞大的食补保健品市场。
AMI2024·第二届中国银发产业流量渠道对接大会将于9月24-2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汇聚全国银发产业优质流量和渠道方,活动详情可+威信:ageclub7
01招股书首次披露
同仁堂医养前身为成立于2015年的同仁堂投资公司。2019年,经整合内外部医疗资源,同仁堂医养集团成立。
同仁堂医养主要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及分级诊疗的模式。
该分级由下至上共有三层:覆盖全国的中医互联网医院,为常见病、慢性病等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连锁医疗机构,提供更细致诊疗服务的连锁医院。目前,同仁堂医养共有11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1家互联网医院,9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
2021-2023年,同仁堂医养营收分别为4.70亿元、6.97亿元和8.95亿元。2021年与2022年,同仁堂医养分别净亏损679.3万和1466万元。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459万元。
同仁堂医养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三类:医疗服务,管理服务,向客户销售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
其中,同仁堂医养医疗服务营收占比最高。2021年至2023年,该项服务营收分别达到4.50亿元、5.96亿元、7.30亿元。
不过横向对比来看,同仁堂医养医疗服务营收占比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和营收占比则迅速提升,逐渐成为第二大营收来源。
如,医疗服务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95.8%下降至了2023年的81.6%。健康产品则从1.1%一路提升至15.4%。2023年,同仁堂医养健康产品营收达到1.37亿元,是2021年约26倍。
02同仁堂如何打造中医诊疗巨头
中医药产业发展在我国已被提到新的高度。
2023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招股书揭露一个趋势:虽然中医院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占比低(截至2022年底约为0.6%),但是中医院的数量在快速上升。尤其是非公立中医院,2017年至2021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1.8%,超过中医院2018年至2022年4.4%的年复合增长率。
同仁堂的战略对于发展中的医养产业有借鉴意义。
1、将中医诊疗标准化、数字化
同仁堂医养通过分级诊疗、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将中医诊疗流程变得标准化,用户管理变得更加高效。
同仁堂将线下诊疗流程制定为:诊前、咨询及医学检查、诊断、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随访以及诊后服务等五个环节。
在诊前环节,数字化平台介入。患者可以通过同仁堂互联网医院获得即时接诊、线下挂号、健康咨询等服务。
当消费者前往线下就诊时,同仁堂医养根据患者情况分级诊疗。医疗需求简单的患者在基层诊疗机构;医疗需求复杂的患者转至同仁堂医疗体系里更高级别的医院进行精细化检查。
同仁堂医养表示,引入了现代化医学检测设备和技术,比如核磁共振、CT、心电图等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在诊疗完成之后,患者可以在线上平台了解就诊报告、处方等详细信息。并且同仁堂医养还将药食同源、滋补品等“养”类产品销售整合到线上,覆盖患者更长期健康管理与调养慢病的需求。
2、提高人才储备
作为一家诊疗机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来自诊疗服务水平。这其中既需要现代医疗技术的辅助,也与人才储备有关。
招股书称,共有2028名医师在同仁堂医疗服务网络执业。其中662名为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为了提高人才储备,同仁堂医养正多条腿走路。
一是建立“名医工作室”,来培养专业从业人员。2019年,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曾宣布正式成立由15位高年资医师命名的专家工作室,针对中医脑病、老年病、脾胃病等方向培养特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并让大师传授。
二是整合行业资源。近年来,同仁堂医养通过旗下同仁堂养老基金和同仁堂医疗基金投资整合多家大型中医医疗机构。
招股书显示,仅今年,同仁堂医养便先后收购上海中和堂和上海承志堂的部分股权。
具体来看,今年年初,同仁堂医养以9100万元价格收购上海承志堂70%股权。今年6月初以超过2000万元价格收购上海中和堂60%股权。上海中和堂2023年营收与税前利润分别为3060万元和220万元。
03不止是同仁堂
中医医养赛道今年十分热闹。
企业端,业内合作不断官宣。五月,北京康养与同仁堂健康宣布围绕“饮、食、动、能、医”等板块开展业务交流,共同探索产品联合、品牌联合、渠道联合。
各地政府对医养赛道也予以大力支持。同样在五月,湖北省政府副省长蔚盛斌曾表示,要把大健康产业作为省重点打造的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持续推进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领域。
不仅如此,资本也开始投注中医医养企业。
据36氪报道,近期合生东方医疗集团(后文简称“合生东方”)旗下中医连锁诊疗品牌合生鼎济堂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北极光领投。
合生东方由2013年成立的北京鼎济堂中医诊所演变而来。目前其旗下合生鼎济堂主要由四个诊疗板块组成:合生中医医院、合生鼎济堂中医门诊部、合生鼎济堂中医诊所、合生东方互联网医院。官网数据显示,其医院共有1家、门诊1家、诊所2家、青年疗养院1家、互联网医院1家,日接诊量约200人。
此外,合生东方围绕医养诊疗服务打造了业务闭环,对应有中医教育培训以及中医食疗产品两项业务。
1、初创品牌如何提升服务水平
不同于同仁堂等有着庞大医师资源、优质产品供应链的百年企业,年轻的中医诊疗企业在医养赛道面临更多挑战。
首先便是人才问题。医师的水平决定了患者的反馈。
国内中医药行业整体上人才匮乏。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曾指出,国内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存在短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人才队伍不足,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和多层次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合生鼎济堂执行董事张敬华表示,通过中医教育培训业务,统一和提高平台中医从业人员的诊疗理念及能力。合生鼎济堂官网介绍,公司专门研发了一种名为全息诊断的课程,区别于传统望诊和脉诊的诊疗方式。
而在诊疗过程中,合生鼎济堂采取资深中医首诊加新生代中医提供针灸、理疗服务的模式,来增加医患之间信任感,并让医生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变为合作。
同时,科技正赋予中医诊疗企业更多高效的工具,比如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表示,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用药决策、优化药物组合和新药研究中,展现了巨大潜力。比如通过舌象脉象的图像分析来辅助中医诊断。
2、从医到养,背后存在更大的食品保健机遇
中医讲长期慢病管理。背后不仅涉及“医”,更存在庞大的“养”的需求。
合生鼎济堂的官方商城显示,共推出了包括:牡蛎粉、陈皮鸡内金粉、酸枣仁膏、黑芝麻丸、五谷配方饼干等不同类型的药食同源产品。
张敬华曾对36氪表示,合生鼎济堂的药食同源产品和中药药浴包等用品的收入占比约为一半,未来有望扩大。
立足于诊疗服务,中医诊疗医养企业在食品营养领域另有一片“广阔天空”。香港品牌位元堂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位元堂成立至今已有125年,主打中医门诊服务以及中西医保健品。在保健品行业竞争极其激烈的香港,位元堂的市占率做到了行业第四。
位元堂旗下中医馆主打一站式及专属服务,社交媒体上的反馈良好。在传统中医馆,患者常常抱怨与诊疗医师的沟通问题,以及中医馆的服务水平受人流量影响而波动。
由于将多项业务融入到中医馆中,如中药调配代煎、膏方熬制、滋补保健品零售等等,后者实际上成为位元堂的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反馈,在位元堂诊疗的过程中因为体验品尝到了某款产品,而决定下单购买。
根据位元堂2023年财报显示,中药及保健食品的销售收入高达5.07亿港元,西药及保健食品的销售收入为4127.3万港元。其安宫牛黄丸、养阴丸、猴枣除痰散成为三款爆品。
结语
医养赛道的市场格局依然存在大幅变化的可能性。同仁堂医养招股书显示,其市场份额仅为0.5%。通过好产品与好服务,企业将获得市场更多的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