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专栏作者:均南
在福州发芽的00后,北京求学ing;热爱表达和思考的理想主义者,迷恋着社会和人文的INFJ。
△ 配音真鸟囝 | 均南
(小提示:点击文中蓝色图标,可跳转福州话字词释义及读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中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还凝结了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看法和思考。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观点,是来自我在高中时读到的一本畅销书《娱乐至死》中的一段话:“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当时的我有些懵懂甚至不以为意,直到今年的一次思考才发现其中发人深省的意趣。
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个词在福州话中表述为“我各侬(音:nguai33 gouk21 neoyng53)”。这种表述,我认为从语言规则的角度来说是相当科学的。与“我们”相对的“你们”“他们”,在福州话里表述为“汝各侬”“伊各侬”。其中普通话的“们”和福州话的“各侬”,起的都是提示复数的作用。
但福州话中,“我各侬”还有一个相近的表达是“侬家(音:nang55 nga55)”。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相当于北方话的“咱们”,另一个则是“我”的谦称。相对于“侬家”,“你们”“他们”在福州话里却没有“汝家”“伊家”的表述。当时的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尝试分析了一下“侬家”的结构:“侬”在方言中表示“人”或“自己”,此处很明显取后者的意思;而“家”在此处作为一个词缀,用来提示某种身份。而问题是,为什么最开始古人要用“家”这个字来提示身份呢?“侬家”直译过来是“我家”或“我们家”,难道古人还真是“不独亲其亲”,把熟人当自己家人了吗?
无论在福州方言还是普通话中,“家”在作词缀的时候,常被用在与个人家庭、血缘关系等更典型的含义无关的地方。有的时候用来泛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多人,如“大家”“大家侬(福州话)”;有时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哪一类人,如“作家”“企业家”“科学家”“老人家”。
前些天凑巧翻起了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书目《乡土中国》,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是这么说的:“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读到这一段话的我醍醐灌顶,原来“侬家”包含着一层“自家侬”的意思,带着情感上的认同和亲昵。今天当一个福州人跟你说“侬家”的时候,可能表示他已经把你当自家人看了。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对于家庭和团体的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只包括一对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在传统中国,家庭的边界则是模糊的,从父母子女到七大姑八大姨,甚至邻里同乡、朋友同事都能被称作“自家人”,费孝通把这种人际关系称为“差序格局”。而在今天的汉语中,“家”这个本义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血脉联系的语素,之所以能被弱化为泛指身份或多数的词缀,很大程度上也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群体观念有关。
其实语言反映使用者对事物潜在的认知和思考的案例还有很多,无论褒贬,它们都客观反映着使用者对于事物的看法。只是身处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的我们,常常会忽略和忘却了福州话里我们先辈愿意将眼前所有说话对象当成“自家人”的那种亲昵和不设防。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投稿fzwbwhb@163.com。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或者通过下方二维码,加入年轻一代的方言交流团体
来源:福州晚报·兰花圃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