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剪纸习俗。剪纸工艺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来源于节日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在正月初七“人日”,荆楚一带的人们用彩纸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妇女们则把剪成的燕子戴在头上,作为节日的装饰。北宋时期,民间剪纸应用范围更广,还出现了专事剪纸的艺匠,如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向旧都(北宋都城开封)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宋代“茶百戏”中流行一种“漏影春法”,宋人陶谷在《清异录》谓之“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点汤搅”,即先剪一朵纸花贴在茶盏内,撒上茶末,后去掉花纸,茶盏中就会显出茶末铺成的花形,再用荔肉作叶子,以少量松果、银杏叶(因银杏树叶似鸭掌,故称“鸭脚”,有时也指银杏的果实)作花蕊点缀,组成一朵完整的花,最后用沸水搅拌。
唐代白釉剪纸贴花执壶(河北沧州博物馆藏)
将剪纸贴花用于瓷器装饰是由定窑人发明的,唐代定窑瓷器上已开始应用。文物鉴定专家穆青在《剪纸贴花瓷器新证》中记述:20世纪70年代,河北出土三件唐中期剪纸贴花执壶,两件施黄釉,一件施黑釉,分别出土于衡水市、正定县和隆尧县。从器物出土地点及对比河北诸窑口产品的胎质推断,三件剪纸贴花瓷器均为早期定窑产品,应为民用普通生活瓷器。
定窑遗址附近的村民自古就有剪窗花的习俗。唐代定窑人首创将剪纸用于陶瓷装饰的工艺,具体方法为:将剪好纹样的花纸贴附在素坯上,然后施一层含铁量较高的深色釉或化妆土,揭掉剪纸,纸样遮挡的坯面上就有了剪纸图案,再施无色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剪纸贴花装饰艺术效果淳朴明快,富有民间气息,纹样多为当地常见的草叶形或民间菱形窗花图案。有些草叶纹贴花,无论大小还是叶子的形状、边缘的细节,都和真实的植物叶子相似度极高,也比剪纸工艺中常见的完全轴对称纹样复杂得多,推测应是匠人直接将草叶代替剪纸贴附于坯体。
唐代定窑外黄釉内白釉剪纸贴花碗(河北省古陶瓷学会藏)
唐代黄釉席纹剪纸贴花双系执壶(河北正定博物馆藏)
不过,定窑剪纸贴花只是在唐中晚期的粗胎器物上短暂存在,随着晚唐五代以后精细白瓷窑口基础奠定,就再未见剪纸贴花器物出现。宋时茶色白,宜黑盏,南宋吉州窑黑釉盏常有剪纸贴花纹饰出现,以双凤、三凤纹为常见,亦有几何形图案、折枝花卉图案对称或散点分布,是“漏影春法”茶百戏流行的产物。
定窑和吉州窑是有历史渊源的。南宋时期,定窑匠人为躲避战乱南下,成为吉州窑的新生力量。他们也许像先祖一样,在吉州窑色釉产品上尝试定窑曾有过的剪纸贴花装饰,或像定窑贴草叶一样贴树叶,制成木叶盏。无论如何,从执壶(茶瓶)到茶盏,剪纸贴花对茶器的青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流行的饮茶风尚。二者的结合,也让瓷器更加具有民俗风情和烟火气息。
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执壶类的剪纸贴花装饰常与跳刀纹结合,于壶身半干时先在辘轳车上作跳刀装饰,后黏接壶把、壶流、耳系之类的附件,贴剪纸,施化妆土,揭下剪纸,再施釉,如此就会出现与坯体颜色对比鲜明的剪纸图案。根据剪纸工艺特征,执壶剪纸常于壶流下两侧对称分布。相对而言,轴对称的菱形图案剪裁起来更加容易,将纸两次对折即可剪出,方便快捷、规整精致,还可多张纸叠撂,一次性剪出一模一样的多个图样,所以常有贴两个或三个同样花纹剪纸的器物。
宋代吉州窑黑釉木叶盏(江西省博物馆藏)
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7月16日8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保雪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