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爱好和平的国人,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杨家那前仆后继、敢于奉献、忠心报国的行为,而这也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爱国美德。
杨家将如此正面,为了衬托,那必然会有经典的反面角色,这才使得整个故事那般的悲壮。
潘仁美便挑起了反派角色的重担,正是因为他心胸狭隘、残忍狡诈、卖国投敌,才出现杨家“七子去,六子回”,杨老令公战死沙场之事。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越广,潘仁美的骂名便越多,最终他成了以“莫须有”罪名加害岳飞的秦桧般,是奸臣中的奸臣,千年来骂声不绝。
而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真是大奸臣吗?
还真不是。
潘仁美的原型是宋朝开国元勋,宋初名将潘美,他有勇有谋,一生战功赫赫,为北宋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在后汉朝为将时看出皇帝并非明主,所以果断跳槽到了后周,成了柴荣手下的爱将后,在与后汉、辽国的军事行动中表现的可圈可点。
大权在握的赵匡胤在柴荣死后,欺负后周孤儿寡母,上演了一幕黄袍加身。
接着赵匡胤想和平完成改朝换代,决定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先派使者回京打点一干事宜,稳定朝局。
这副重担就落到了潘美的身上。潘美先行回朝见一干执政大臣,宣谕赵匡胤圣旨,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这才得以用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皇权的更替。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当时天下并未统一,内外都有不少反对势力。
潘美不仅只身劝降了当时反对赵匡胤的陕州主将袁彦,而且还随着赵匡胤成功平定了郭威外甥、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变。
淮南平定后,赵匡胤任潘美淮南巡检,治理收拾淮南这一烂摊子。几年下来,潘美将淮南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湖南将领汪端又叛变,潘美又奉命出征,平定后他又被留下治理潭州。
当时湖南下面就是南汉,潘美将湖南治理井井有条,为后来朝廷平定南汉打下了基础。
宋军征伐南汉时,潘美担任战役总指挥,指挥若定的潘美大破南汉,为朝廷收复广大岭南地区。
又两年,宋朝成功灭亡南唐,将整个南方基本纳入大宋版图,而潘美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太宗上位后,潘美作为副将,跟随大将党进,讨伐北汉,并且成功灭亡北汉。
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也是在这场战争归顺北宋的,后来和潘美两人在战场上还配合打了几场出色的战争,击溃辽军南下的军队。
可以说潘美是军事才能与治理智慧都非常出色,是“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全能型人才,为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潘美也因功勋卓著,荣获国公的爵位,成为北宋初期位高权重之人,时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太宗三路大军伐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雍熙北伐”。
当时潘美领西路军出征,副将是杨业。起初战局还算顺利,感觉汉唐故地能顺利回到宋朝的怀抱。
可后来东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轻敌遭遇失败,使得整个战局急转直下。
其它各路宋军见曹彬战败也纷纷撤退,西路军面临着孤军深入的危险。
原本的战略是西路军护送已经攻下的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以保存实力,来日再战。
可此时西路军监军王侁却不知天高地厚,想与辽军硬碰硬,并且以懦弱无能,心怀异志的激将之法,逼迫杨业率军出征。
作为主将的潘美,或许顾及监军的权势,或许对局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在此关键时刻,未能坚决阻止王侁的错误决策,没有阻止王侁逼迫杨业出兵。
杨业深知此行凶险,但在王侁的压力下,不得不领命出征,出兵之前千叮咛万嘱咐潘美要在陈家谷布置兵力接应自己,否则会有全军覆没之虞。
杨业率兵和辽军作战失利退到约定地点时,并没有接应部队,身受重创,士卒殆尽的他被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
为什么没有接应呢?
原来最初潘美布置了步兵接应,可监军王侁等了半天没见到杨业,不耐烦的他想来想去就把军队给撤走了,而主将潘美“不能制”,所以才导致杨业无兵接应,战死沙场。
正是这一悲剧成为了后世整体污名化潘美的起点。事后潘美和王侁都得到了惩罚,但主要责任还是在王侁身上,潘美从宽处理,不久便官复原职了,直至老死。
有感于潘美的功绩,死后,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飨太宗庙庭,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年间还一直从祀于帝庙。
到了明朝中后期,各种有关杨家将的传奇演义纷纷流传于世,在这些故事中,他的形象被无限丑化,被演绎成了“誓要杀尽杨家父子”、勾结辽国的大奸臣。
久而久之,从一个战功卓著的名将潘美,就逐渐沦为了人人唾弃的恶贼潘仁美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