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春到幽谷,小溪水潺潺地流淌,荒芜的棘草丛中,稀疏地点缀着几株梅树,开着鲜亮的花朵。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辞别家人,在御史台官差的押解下,前往黄州贬所,途经春风岭时见梅花盛开,不由得眼前一亮。
无辜下狱,含冤遭贬,彼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前路漫漫,不知何日是归期,这早春的梅花,是那么鲜艳明亮,令其心生慰藉。
正愁“何人把酒慰深幽”,恰“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这就是苏轼,总能在至暗中觅得一线光明,鼓舞自己坚持下去。
初到黄州的苏轼,遇到诸多困难,居无定所,生活拮据,但他却从不叹老嗟卑,而是以旷达的襟怀,坦然面对,随缘自适,向阳而生。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宋 苏轼《初到黄州》
简译:
笑我自己,一直都在为谋生糊口四处奔波忙碌,到老了,才发现这一生的事业都很荒唐。
长江环抱着黄州城,我知道江鱼的味道一定很鲜美,漫山都是茂密的竹林,能嗅到笋香。
被贬逐的人,并不妨碍作员外安置,按照以往的惯例,诗人好像都要做一回水部郎官的。
只是,让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对国家没有丝毫补益,但却还要白白地花费国家的银两。
赏析:
“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彼时,因为与王安石变法理念不同,苏轼自求外放杭州通判,知苏轼刚介耿直,表兄文同就劝其谨言慎行,以防祸从口出。
对于表兄的谆谆教导,苏轼并未放在心上,依旧写诗作赋,也毫不掩饰对新法的不满之情,那篇《湖州谢上表》,则被新党坐实了“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责。
“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众口铄金,苏轼终是因诗获罪,遭新党寻章摘句之构陷,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从湖州押赴台狱勘问,即“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一百三十天,后经多方营救,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获释出狱,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兵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往贬所。
从熙宁四年(1071年)外放出朝,到元丰二年无端入狱,近十年的世间,苏轼辗转地方为官,从杭州到密州,再到徐州和湖州,羁旅漂泊,年轻时的抱负都成了泡影。
所以,苏轼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因为祸从口出,所以,这么多年的奔波忙碌,也不过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已,想象乌台诗案,更是觉得荒唐不堪。
首联用自嘲的口吻,写出平生际遇,轻描淡写,看似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实则是牢骚和不放在心上,打击是巨大的,但是,面对逆境,苏轼却能以平常心坦然待之。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有安邦济世之才,但是,才不能尽其用,那就“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随缘自适即可。
故就有了颔联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黄州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看,长江绕郭,有鲜美的鱼虾可供垂钓,层峦叠嶂,漫山遍野有食用不尽的嫩笋。
虽然无端遭贬,但是,黄州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也令其自得其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均处于这个时期。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颈联写达观的人生情怀,本是令人懊恼的不公正待遇,但在苏轼的眼中,不过寻常事罢了,没什么,这官职许多诗人都做过。
“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在黄州的官衔,“检校”表示本官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团练副使本是地方军事助理官,宋代只表示官僚的级别。
重点在于“不得签书公事”和“本州安置”,即这是一个闲职,而且受知州管制,不能出黄州地界,苏轼不在乎这些,说自己虽然遭贬,但还被安置“水曹郎”之职。
而且,自古至今,担任“水曹郎”的又不止自己一个,唐朝的张籍,南朝梁代的何逊,宋代的孟宾于,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诗人,也都无一例外地做过水部郎官。
诗人要做,而且还要保持文人的风骨,水曹郎也要做一回,即便是闲官,那又何妨呢?此联是自我调侃,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一向旷达豪迈的苏轼,依旧安之若素。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疚之情,言为心声,质朴自然,对朝中政事没有补益,对社稷民生没有贡献,但这也是苏轼的无可奈何。
“压酒囊”就是工钱,在宋朝,被任命为检校官时,按照惯例可以领取额外的粮食作为酿酒之用,虽然不多,但无功受禄,苏轼还是觉得惭愧,这也是其豁达的体现。
我心安处即是故乡。虽无辜遭贬,但苏轼并未鸣冤叫屈,也没有叹老嗟卑,而是以自嘲的口吻,抒发了自己积极乐观、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虽处至暗,却向阳而生。
后记: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乌台诗案的爆发,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如那幽谷的梅花,忽然被风吹落一般。
但幸好,还有沿途清澈的溪水,不辞劳苦地相送,棘草中的梅花给他以希望,溪水带给他温暖,这就是苏轼,总能自我慰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在黄州他不得签书公事,那就游乐于山水之间,开荒种地,躬耕东坡,乐此不疲。
诗人不幸诗家幸。在黄州,苏轼的诗词歌赋创作达到了巅峰,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布衣粗疏,也甘之如饴。
林语堂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他此话堪称经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