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青海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季节。金银滩草原如绿毯般铺展开来,金黄色的野花点缀其间,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笔,为这片曾经孕育了“两弹一星”奇迹的土地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
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第三条线路拉开序幕。7月15日,来自科技日报、CGTN、中国日报社、环球时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网络大V,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来到221基地,开启了从“两弹一艇”到“核能综合利用”探寻之旅的首站活动。
这里,曾是中国核工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国营二二一厂,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基地)。如今,这片曾经被高度保密的禁区已安全退役,化身为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不朽精神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曾经奋战在这片热土的二二一人被安置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2个市(县),由中核集团(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直属单位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简称二二一局)专门负责服务管理工作。
“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德令哈路二二一小区的中核221“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内,一位82岁的王俊卿老人向记者们讲述着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我当时响应国家号召,1964年1月从部队转业来到国营二二一厂,在二二一厂二分厂二〇一车间,从事炸药浇筑、压装、炸药成型等工作。”王老最初是被分到了保卫部门,但受身边同志的精神感染,毅然决定写下申请书,要求到科研生产一线去。
“那时候的人,心里想的都是如何为国家做贡献,别的啥都没想。”王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炸药生产线上,我和同事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极具危险性的工作。我们需要手工搅拌炸药粉末,并将其浇入模具中制成炸药饼。每次搅拌炸药时,都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和手套,即便如此,炸药的气味还是让人难以忍受。工作结束后,全身都会被汗水湿透。”王老回忆道。
随着工作的深入,王老又被调到了压机车间工作。压机车间是炸药生产线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因为炸药在这里会被进一步压制成密度更高的炸药饼,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引发爆炸事故。“那时候的条件很简陋,没有先进的防护设备,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细心来确保安全。”
在谈及家人时,王老表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他从未向家人透露过自己的工作内容,“当时家里人不知道我具体干什么工作,只知道我在为国家做贡献。”直到退休后多年,他的家人才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他曾经的辉煌历程。“现在他们知道了,都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王俊卿老人一样,在二二一小区现居住的90多位221基地的退休人员,都曾在青海金银滩草原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工作了30多年,是我国“两弹”研制事业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者和践行者。
1958年10月221基地动工兴建,随着基地具备了科研和生产的基本条件,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陆续集中到基地,在百里金银滩草原上开始了彪炳史册的“草原大会战”。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张爱萍将军曾写下一首诗展现221基地生活样貌,“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221基地初期的创业者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怀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和高贵品质,在金银滩草原上用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谱写了一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壮丽史诗。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回望历经沧桑的年代和那段难忘的激情岁月,当年曾多次随产品运输列车将产品送至试验基地的张福谦老人,想起往事始终心潮澎湃:“虽然我们在221基地吃了点苦,做了点事,贡献了青春,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
他补充说道,“我的儿女也在核工业系统工作,他们有一次在纪念馆的展厅里看见了我们一家人的名字被列在表彰名单里很是自豪。我告诉他们,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工作,祖国不会忘记你们。”
如今,这个草原功臣群体的平均年龄已83岁。但他们依然不忘初心,发光发热,投身到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工作中,为核事业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身许国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原子城纪念馆参观时,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资料吸引着媒体记者们驻足观看,这些历史陈展将大家带入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在这里,大家看到了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科研、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建设生产、装配原子弹的工厂(342工程)和研究原子弹结构的设计院(221工程)。1958年7月,邓小平同志批复同意代号02工程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即221基地),正式开始建设……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此后二二一厂承担起了我国核武器批量生产的重要任务。”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解下,那些曾经战天斗地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当时的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好,我们作为本地人只知道有个矿区,但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也是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很久后才在报纸上了解到具体的情况。”在跟讲解员交谈时了解到,近几年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都被“两弹一星”精神所感染,被老一辈核工业人无私奉献的故事所感动,“每天要讲五六场左右,有年轻人也有老者,看到这么多人愿意了解核工业的历史,我作为讲解员感到责任重大,做这份工作感觉很有意义。”
随后,媒体行的队伍先后来到青海原子城纪念园缅怀厅、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深刻缅怀那些为中国核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先烈们,聆听那些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
令在场的媒体记者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老者“回家”的故事。在某一天的讲解工作中,讲解员遇到一位头发略带青丝的中年男人搀扶着一位老者前来参观,男人胸前背着一个双肩包,看起来有些分量,二人全程一边听一边默默流泪。在参观接近尾声时,他们找到讲解员并告诉她,他是陪着母亲带父亲回到工作过的地方看看,很感谢有这么多人还记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还记得那些隐姓埋名的人。男人说父亲希望自己的骨灰撒在金银滩上,他要守着这片土地,守着他许下的诺言……
带着这份感动,记者们乘车缓缓驶入金银滩,当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科研辉煌的景象逐渐展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备受震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原221基地的爆轰试验场。巨大的场地虽已静默,却仿佛仍能感受到往昔科研试验的轰鸣回响。
继续前行,上星站零次列车静静地停靠在历史的一隅,它不仅是交通工具的象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那些年为了祖国核事业的成功而穿梭奔忙于此的前辈们仿佛就在眼前。
随后,一分厂庄重肃穆的厂门进入视野,那整齐排列的厂房,有序的展陈,无不透露着科学的严谨和精致,无数科研创新的火花在此碰撞、绽放。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岁月的沉淀,让人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对科技进步的不懈追求与奋斗。
记者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交谈,试图从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汲取灵感,将这份厚重的历史与辉煌的成就,通过他们的笔触和镜头,传递给更多的人。在这片充满科学梦想与奋斗汗水的地方,每一阵风都似乎在低语,讲述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传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郑亦冰分享了他与二二一厂之间独特的情感:“我父母当时是在二二一厂结婚许下革命誓言,他们同许多科研伴侣一样,肩负着国家的秘密使命,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无声的事业之中。多年前陪父母来过一次,此次参加重走核工业活动故地重游,心中也是感慨万千,父母知道我要来二二一厂后,特意嘱咐我代他们再到金银滩看一看,到一分厂看一看。”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1987年6月,为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党中央决定撤销国营二二一厂,同时对221基地进行退役治理。1994年6月15日,在海北州举行221基地移交接收仪式。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
自此,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221基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动退役并化剑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有不舍,有难过,但没有怨言。撤厂时,二二一厂共有职工9878人,连同家属子女等总人口近3万人。撤厂安置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共安置在职职工4900余人、离退休人员4950人。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和关心原二二一厂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解决好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宣传二二一厂的贡献,以此带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的宣传弘扬。
中核集团党组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亲自挂帅,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在推进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中核集团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政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同时,二二一局创新离退休服务管理模式,构建了“1+8+N”精细化服务管理体系,通过“双体系”认证,推进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如今的二二一局承担着服务好原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的光荣使命,也积极发挥独特优势,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西宁管理处副处长周义凡介绍道,“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养老活动,丰富老同志业余文化生活。发挥老同志‘三大优势’,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是我国原子弹首爆成功60周年。60年前,二二一人在金银滩草原上成就了伟大的“两弹”事业,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如今,离退休的二二一人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革命人永远最年轻”的精神状态。
他们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学校,讲述“两弹”研制艰苦创业故事,传承“两弹一星”伟大精神,传播青海金银滩221基地“革命人永远年轻”的正能量。
从金银滩的历史回响
到深海的无声守护
下一站
我们将踏足我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了解我国核动力事业五十年
的辉煌发展历程
敬请期待
中核集团党组迅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投稿系统
作者 | 邢泓琳
摄影 | 邢泓琳 戚毅超(中国日报见习记者)
责编 | 王宇翔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
喜欢就“”和“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