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巴蛇,以能吞食大象而闻名于华夏神话,堪称是上古神话中的不二巨蛇。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巴蛇吞象的神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桩错综复杂的上古谜案,咱们今天的视频就来掰扯掰扯它的故事……
巨蛇之谜
早在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巴蛇食象的记载,《海内南经》中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大意是说,有一种蛇叫做巴蛇,能吞食大象。它吞下大象之后,要经过长达三年时间的消化之后,才会吐出大象的骨头。这种巴蛇的身体上有青、黄、红、黑四种颜色,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巴蛇是黑色的身体、青色的头,栖息在犀牛国的西面。
《山海经·海内经》中也说到:“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海内经》印证了《海内南经》中“一曰黑蛇,青首”的记载,并且指出这种食象的蛇来自于朱卷之国,与位于西南的巴国也发生联系,这应该就是它得名“巴蛇”的原因。不仅在山海经中有两处明确记载了巴蛇,就连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曾提到了这种蛇,他感叹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意思是,一条能够吞下大象的蛇,它该有多么大啊!说明至晚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能够食象的巨蛇传说就已经在流传了。
之所以会流传,是因为古人们相信这种大到能够吞食大象的巨蛇是存在的。根据晋代给山海经作注的著名学者郭璞说,当时有人在南方看到过“蚺蛇吞鹿”:被蚺蛇吞进肚子里的鹿已经腐烂,鹿的骨头刺穿了蛇的皮肤裸露在外。所以彼时人们认为:如果巴蛇比蚺蛇更加巨大,吞食比鹿更大的象是有可能存在的。也正因此,后世关于巨蛇的记载络绎不绝。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两部最重要的唐朝正史中,不约而同地记载了洛阳出现巨蛇的奇异事件。在唐天宝年间,现在河南省洛阳市北的芒山下,出现了一条巨蛇。原文说这条巨蛇“高丈馀,长百尺”,如果按照一唐尺= 30.7厘米来计算,那么芒山巨蛇抬起头来竟然有一层楼那么高,而长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多米。
唐朝时佛教已经盛行,原文说一个“胡僧”用天竺法咒降服了这条巨蛇。没过几天,巨蛇就被外来的和尚给念经念死了,至于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偌大的一条巨蛇,尸体最后如何处理,却没有一个字的相关记载,倒是《旧唐书》中的一句话泄露了天机,说巨蛇出现是“禄山陷洛之兆也”,把这次洛阳巨蛇事件定性为安禄山谋反攻占洛阳的前兆,所以其真实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宋朝有一本叫做《野人闲话》的史料笔记,作者景焕记载了自己赴任壁州白石县令时的一次巨蛇目击事件。壁州白石县位于现在的四川省通江县,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景焕和家人一行艰苦跋涉了好几天,终于来到了一个叫做玉女庙的地方。而就在那里,他们被一条巨蛇拦住了去路。
原文中说这条巨蛇直径有“七八尺”,折算下来也就是两米多,比一个成年人还要高。它的鳞片张开来,竟有一把打开的折扇那么大。巨蛇的躯干拦在路中间,蛇的两头都垂在山下完全看不到,只能听到山下的树木被巨蛇折断的声音。据说惊骇不已的景焕还特意爬到高处观察这条巨蛇,他极力远眺才勉强看到了蛇的尾巴,这条蛇之巨大也就可想而知。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中,也记载过一次巨蛇的目击事件。纪晓岚有一个家仆叫做玉保,是来自新疆被流放乌鲁木齐的罪人之子。据玉保自己说,他小时候曾经在特纳格尔军屯放羊,有一次放羊时发现少了一只羊,于是四处去寻找。结果走进了一个山谷中,在那里看到了一条巨蛇。
原文说巨蛇非常粗大,如同古代支撑房屋的柱子,它彼时正盘在高岗之巅晒太阳。大概是阳光照在鳞片上的缘故,这条巨蟒的身上五彩斑斓,更离奇的是头顶上还长着一只一尺许的独角。玉保吓得魂魄丢了一半,仓皇逃回去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个叫做邬图麟的军吏。
没想到的是邬图麟非但没有惊讶的表现,反而给玉保科普起那条蛇的相关知识:说这条蛇头上的角是解毒的神药,叫做祛毒石。如果遇到它,可以将雄黄在蛇的上风头点燃,它一闻到味道就不能动弹,然后趁机取下它的角,锯成一块块的可以用来解痈疮的毒。纪晓岚居然曾经见过这种所谓的祛毒石,听完玉保的讲述之后自然对那条巨蛇深信不疑。
不论是正史中的洛阳巨蛇事件,还是野史中四川和新疆的巨蛇目击记载,似乎都在印证着《山海经》中巴蛇的真实性。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到能够吞食大象的巨蛇,真的有可能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