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七期迎来安徽专场,来自安徽博物院的3件重磅文物与全国观众见面。安徽博物院馆藏31万余件文物,为何是这3件?让我们看看媒体和观众怎么说。
安徽日报(晋文婧 周娅):
鄂君启金节,“山河”的描摹。淮南武王墩墓距楚国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寿春是楚国最后的都城,国宝文物“鄂君启金节”,正是出土于寿县城东丘家花园。
鄂君启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他的儿子启,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启的封地在鄂,所以称为鄂君。上面的铭文记录了从“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船只调配等信息,水路范围涉及现在的汉水、长江、湘江、沅水、澧水等,陆路范围涉及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
金节以竹节为原型,形制独特,工艺精湛。铭文挺拔秀丽,圆润秀劲,彰显着楚国文字潇洒清丽的艺术特点。这件“免税通行证”,是研究战国经济、交通的珍贵资料,它所记载的山河城池与商贸往来,更是楚国八百年历史的缩影。
铸客大鼎,“安邦”的见证。说起青铜瑰宝,安徽博物院还有一件众人皆知的重磅文物——铸客大鼎,也叫楚大鼎。铸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公斤,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这件气势恢宏的青铜圆鼎,是国之重器,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结晶。大鼎的前足足跟和左腹下外壁,各刻有“安邦”二字,这也是它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标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通过讲述国家公祭鼎特别的浇铸经历,分享了铸客大鼎的“今生故事”:它也是在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上的国家公祭鼎原型。
从1933年出土开始,到1952年落户于安徽博物院筹备处,楚大鼎结束了近20年的颠沛流离。特别是楚大鼎在抗战时期的迁徙经历,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见证。
徽州古民居冯宅,“家园”的牵挂。 安徽博物院蜀山馆四楼,有一座整体搬迁、异地复建的古民居——清·冯仁镜宅。它也是此次亮相《国家宝藏》的“国宝”之一。
“有堂皆设景,无宅不雕花”,冯仁镜宅正是这样一座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气息的徽派民居经典。在冯宅的梁枋、梁柁、槁扇、撑拱、雀替及挂落等处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以天井为中心,平面布局呈“回”字形,这座宅子结构精致、形制规范,堪称徽州古民居中的“小户型精品”。
冯仁镜宅1810年原建造于歙县霞坑镇鸿飞村,通过异地保护的方式,安徽博物院成功地保存了冯仁镜宅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原安徽省徽州古建筑研究所所长程极悦看来,徽州人用智慧实现“宜居”生活,同时也向世界推广着“徽派建筑”。
观众如是说:
家国故事,是珍贵文物承载的永恒主题。以鄂君启金节、铸客大鼎、冯仁镜宅等为代表的安徽文物,以及所有承载中华民族厚重而灿烂历史的珍贵文物,都是国家宝藏,是我们要永远守护的历史瑰宝。
编辑:张梅
审核:胡雪峰
终审:卞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