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歌
文/马晓康
一把斧头,将命运劈成两种
一种是活成木头的乖孩子
另一种是火焰焚尽后的病句
斧头穿过城市,钝化成锤子
锤子穿过爱情,又被磨成了刀子
刀子穿过友情,变成一行行忏悔词
知更鸟的胸脯上,染着耶稣的血
你也可以变色,甚至飞翔
却无法穿透自己
切割与重塑
文/王长征
马晓康的《斧头歌》与惠特曼的同题诗一样,充满象征,饱涵哲理。二者所不同的是,惠特曼诗中的“斧头”是劳动者形象的化身,具有创造世界、重塑历史的威力。马晓康诗中的“斧头”则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时代命运、人生选择、思想变化与自我认知等。此诗开篇“一把斧头,将命运劈成两种”,一种是“活成木头的乖孩子”,代表着顺从、保守、缺乏个性;另一种是“火焰焚烬后的病句”,表达激烈、痛苦与无奈。这种对比生动形象,引人深思:如何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个性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揭示了命运的多变和面对选择时的困惑。
诗中,“斧头”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更是命运之斧,象征着人生面对的抉择与切割。“斧头穿过城市,钝化成锤子;锤子穿过爱情,又被磨成了刀子”展现了人生经历中不同角色与情感的转换与磨砺。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还有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选择与挑战。不同的选择带来相应的结果和影响,而人们也在转变中不断地重塑自己。锤子象征着建设、塑造,具有一定的压迫感。刀子锋利却存有潜在危险,既能切割也会伤害,表达深刻而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也暗示人性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提醒读者一定要保持警觉和勇气,勇敢面对未知。“刀子穿过友情,变成一行行忏悔词”,将友情与忏悔联系在一起,暗示友情存在伤害与受伤后的反思。“朋友”最熟悉自己,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既能帮助自己,又往往伤害自己,朋友和敌人可以互相转化。
马晓康这首诗耐人寻味,里面蕴藏着许多生活感悟。“知更鸟的胸脯上,染着耶稣的血;你也可以变色,甚至飞翔,却无法穿透自己”充满对自我认知与超越的探讨。知更鸟与耶稣的结合,指向神圣与世俗、救赎与牺牲。“你也可以变色,甚至飞翔”对变化与自由的向往,却“无法穿透自己”,体现了人在自我认知上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陷入迷局与困境。尽管我们渴望变化、追求自由,但总是难以完全摆脱自我的设限与束缚。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磨难,尤其是功成名就后,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与质疑,甚至会遭到一些理性和非理性的批评、议论,乃至一些毫无根据和理由的诋毁、谩骂,有人还会借此煽风点火、趁火打劫、造谣生事。这些“磨难”就像斧头一样,必须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斧头歌》中斧头的不断转变与切割,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选择的艰难。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被外界塑造与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作选择,这些选择往往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冲击,这种无形的伤害对心灵的束缚与命运的影响非常顽固且强大,需要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不断地反思,通过一遍遍地正确审视,从而认清并找到真实的自己。
诗人简介
马晓康,男,1992年生,祖籍山东东平。北师大文学作方向在读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新发现”学员,星星诗刊夏令营学员。有诗作被译为英文、韩文等。出版诗集《还魂记》《晏子》《孙子》等多部,主编《中国首部 90 后诗选》,诗作与小说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刊》《作品》等。曾获 2015《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第五届泰山文艺奖、第三届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金奖等。
诗评人简介:
王长征,安徽省界首市人。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化创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格乐大学客座教授。迄今在《诗刊》《中国作家》《扬子江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入选百余种选本,出版诗文集《漂在北京》《小鸟坐禅》《心向未来》《幸福不期而遇》《北京西城老字号故事》《穿过薄薄的世界》《鹿鸣》《从北京爱着中国》《那朵红玫瑰》9部,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韩、泰等多个语种。现居北京,主编《中国汉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