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5年,被誉为东吴“社稷之臣”的陆逊,在被孙权接二连三的责问后,不胜愤愤,郁郁而终,享年63岁。
而曾经,孙权和陆逊这一对君臣,关系之密切,堪比刘备与诸葛亮。
甚至,就在陆逊去世的前一年,他和孙权还处在关系的蜜月期,不仅被拜为东吴丞相,孙权还让他总领三公事务。
更重要的是,孙权还批准陆逊“领武昌事”,这就意味着,陆逊在东吴已经位极人臣了。
但仅仅一年后,陆逊就被孙权活生生给逼死,那么,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造成这样的结局呢?
二宫之争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孙权晚年的“二宫之争”说起。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定国号“吴”,并在不久之后,将国都由武昌迁至建业。
而在称帝的同时,孙权也将自己的长子孙登,册立为了皇太子。
对于孙登,孙权还是相当满意的。史载孙登不仅在处理事务方面谨慎得体,又礼贤下士,虚怀若谷。
而且,孙登对于父亲一向极为恭敬。因此,孙权对于自己这个继承人那是相当满意。
不幸的是,孙登却英年早逝了。
241年5月,孙登病逝于武昌。孙权在得知长子去世的消息后,一度震惊悲惋,乃至无法抑制悲伤之情。
不过,孙登死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孙权面前,那就是这继承人之位,让哪个儿子来比较合适呢?
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孙登已去世,次子孙虑比孙登死得还早,而在剩下的五个儿子中,则以三子孙和最为年长。
并且,孙和自幼聪明伶俐,孙权对他也十分宠爱,时常带在身边,他所受的赏赐及待遇,均远超其他皇子。
因此,经过孙权的慎重考虑,在孙登去世的次年,立孙和为太子。
孙和成为太子后,百官们上书孙权,请他为其余诸子册封。
不过,孙权却拒绝了。他认为,此时天下未定,不宜过多宠爱其他皇子。
孙权的这个表态,让一些大臣认为不合礼制。毕竟在以往不管哪一个朝代,一旦登基称帝,对其他皇子分封那是历来的规矩。
因此,在不久之后,锲而不舍的大臣再次上书,仍旧请孙权分封诸皇子。
这一次,孙权思虑良久,最终答应。只不过,他只册立了四子孙霸为鲁王,其他皇子依旧没有分封。
由此,引发了孙霸和孙和的“二宫之争”。
中立的陆逊
册立完孙霸之初,孙权出于宠爱,依旧让孙和以及孙霸居住于宫中,包括在各种礼仪上也没有厚此薄彼,这在孙权看来倒没什么,但大臣们却不干了。
一些大臣认为,太子就是太子,而藩王则是藩王,不管是在礼制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要分出高低区别,不然的话,岂不是乱了章法?
在群臣的要求之下,孙权同意为孙和、孙霸二人各设宫殿和幕僚,但这么一来,就让孙霸觉得十分不是滋味。
为何?他认为自己的地位下降了。
并且,孙霸还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地位下降,都是孙和以及他的党羽所害,所以,孙霸就开始对孙和充满了敌意。
在此之后,孙霸时不时的召集自己的幕僚商量如何诋毁孙和。
并且,孙霸广交知名人士,甚至放下身段,与官员亲近,这么一来,当时东吴内部不少年轻人基本上都团结在孙霸身边。
这其中,包括了全寄、诸葛绰、孙奇等青年才俊。一时之间,孙霸在东吴的声名、威望已然超越了孙和。
此外,孙权的长女全公主,还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因此,她也加入了诋毁孙和的行动之中。
当时,在孙霸的暗中操控下,不少人对开始明里暗里反对孙和当太子,而随着这种声势日趋增多,孙霸意图取代孙和的想法也逐渐强烈。
当然了,孙权也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逐渐脱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