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大宋真宗皇帝在位时期,皇帝膝下无子。当时,后宫李宸妃和刘德妃都怀有身孕,因此宋真宗下旨,先生下皇子的便封为皇后,其子也会被立为太子。
十个月后,李宸妃临盆,刘德妃展开了自己的宫斗计划,于是她买通了太监郭槐和接生婆,把李宸妃生下的皇子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替换,并让宫女寇珠把皇子扔进河里。
这就是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的后续就是小皇子被寇珠和太监总管陈琳送到了八贤王府,后来刘德妃的皇子夭折,宋真宗立八贤王的儿子为太子,这个太子,其实就是八贤王收养的李宸妃之子,也就是未来的宋仁宗。
这个故事起源于明朝的民间故事,后来在小说、戏剧、评话乃至当代电视剧中广为流传,让宋仁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皇帝。
那其实当代人更津津乐道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比如什么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康雍乾,后来洗白风吹来之后,什么商纣王、隋炀帝这样的亡国之君也能拿出来膜拜一番。像宋仁宗这种皇帝与上面那老几位相比,显得平平无奇,因此知名度断崖式下降。
前几年可能是因为某些电视剧的渲染,宋仁宗又以最宽仁的皇帝形象火遍网络,那么宋仁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我们其实可以用他在位时发生的最大一件事来认识他,这件事就是庆历新政。
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总爱把古代王朝的改革大书特书。像什么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都是重点。但是,庆历新政却很少提及。那么宋仁宗在位时,为什么会出现庆历新政这场改革呢?逻辑上很简单,一定是旧制度在运作上发生了大问题,因此需要改革。
那么旧制度有什么问题呢?宋仁宗时期,林林总总的问题细分起来不少,但实际上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缺钱。
导致朝廷缺钱的外因,是李元昊继位后的西夏崛起,随后的宋夏战争中,宋朝战败,以宋朝给西夏纳岁币告终。另外,辽国见宋朝这么怂,也扬言南下,宋仁宗答应给辽国增加岁币,又安抚了辽国。两项岁币相加,宋朝每年要支付岁币六十五万五千,这还不算绢。
那么在内部,朝廷的官员数量比起宋那是爆炸式增长。包拯曾经给皇帝上书时说,京官在职的有一万七千三百人,比宋初多了一倍,这还不算挂名吃空饷的。地方官的数量,则是多了三倍多。宋朝虽然军队不强,但数量庞大,宋仁宗时记录在册的正规军有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光军饷就占全国赋税的70%。
这些问题,远比西夏和辽那点岁币致命多了。也不知道受了谁的影响,近些年网络上一些宋粉爱讲宋朝藏富于民。这个说法就是纯纯瞎扯,宋朝的老百姓穷困潦倒,因此民变不断。民变就意味着朝廷要多花钱,朝廷多花钱就得多盘剥百姓,多盘剥百姓必然造成更多民变,这是个死循环。另外,朝廷的官员数量和军队数量依然在增长,因此朝廷的危机在宋仁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中国自秦以来的秦制模式在唐朝中期就走了穷途末路,根本玩不下去了,到了宋朝更是积重难返。
我们上学的时候知道一个万能公式,一个王朝的灭亡,总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没有土地就会造反,造反特别厉害的就能改朝换代。可是课本还说了,什么商鞅变法之后开阡陌废井田,民得买卖,这是大大的仁政。
我不知道大家上学的时候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可以买卖的土地私有制既然是好的,土地兼并的形式一般是民间买卖造成的,那么土地私有民得买卖难道就是一个王朝末期灭亡的根源?
或者说土地兼并为什么会要了一个王朝的命?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也没土地,怎么就没有发生古代土地兼并导致的问题呢?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自秦以来,人民就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本质上各个王朝的皇帝都最大程度地希望人民都是农民,好变成为国生产粮食的工具。这就是利出一孔,爱迪生、牛顿来了中国不种地,也只能科举,发明电灯搞或者牛一律是会饿死的。
于是,这个问题就解开了。古代农民在官府的盘剥下抗风险能力极差,遇到过不去的坎,唯一能让自己渡过难关的方式就是卖掉自己最值钱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自由买卖这件事本身没有毛病,但是当土地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生计时,失去了土地的人民也就失去了生计,实在活不下去了,那只能造反。这个时候,你哪怕告诉吃不上饭的人民出门就会得传染病病死,他们也得出门,就算官府找一票穿一身白盔白甲的拦着他们,他们也照样得出门。
这个问题在有皇帝的时代是无解的,尤其是发展到了宋朝,真的是到了穷途末路。宋以前这个问题之所以没那么突出,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往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是战乱时代,人口少而土地多。朝廷会采用均田制来缓和这种矛盾。所谓均田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把无主之地收归国有,再把田地的使用权分给农民,朝廷当地主收租。
均田制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就玩不下去了,因为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势必会造成人口增多。人口增多,朝廷可分的土地就不够了,均田制就玩不下去了。五代十国战乱之后,人口减少给了宋朝一点喘息的时间。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随着宋朝人口的增多,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就再次出现。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就无可避免。遇上那种傻不拉几的人,可能会想着搞六颗宇宙原石,打一个响指灭掉一半的人口,问题就解决了。
万幸,这种sb只存在于网络的电影评论区里,没穿越到古代当皇帝。
这个方式可行吗?抛开人性看,可行。但是,即便是人都等着被杀不反抗,也不解决根本问题。除非是几十年杀一次,那真的无敌了。
宋朝面对这样的问题束手无策,因为解决之道只能是废除秦制。宋朝皇帝肯定舍不得吧,于是只能饮鸩止渴,慢慢糊弄。这个糊弄的方式就是尽可能不让农民造反,让农民没饭吃了就参军,有点学问就科举。宋代科举的录取率,大大高于唐朝。宋代征兵的规模,也大大高于唐朝。
可是,都参军,都当公务员,谁当这个人矿给朝廷生产呢?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不想废除秦政,宋仁宗这才任用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新政。
这次改革既然不能触及根本,就只能触及表象。什么是导致朝廷财政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废物的官太多,没用的兵太多。于是范仲淹决定清理公务员队伍,把那些吃白饭的废物都清理掉,能省下一大笔费用。另外严打官员子弟再次担任官员的情况,必须防止官职像病毒一样变成靠血液传播。
改募兵制为府兵制,这个募兵制很好理解,就是招募士兵的制度,府兵制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屯田制,让军队平时为农民,自己养活自己。
其实,范仲淹的兵制改革没法执行,因为屯田的前提得是有田,宋朝的问题是没有田。但是改革官制是有可操作性的,不过官制但凡能改,王朝的三百年宿命论或许早就打破了。
这个原理也很简单,官员阶层是寄生在皇帝之下的,并非一个独立阶层。哪怕是有人说什么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也不是一个独立阶层,其实是皇权的附庸。假设没有明清,宋朝皇帝是古代王朝中独裁程度最高的。也就是说,大刀挥向官僚阶层,早晚会触及皇家利益,皇帝和官僚集团是一体的。
宋朝皇帝之所以扩大公务员队伍,就是因为害怕这些稍微有点脑子的造反,因此要招揽在麾下。现在把他们清出去,他们没有生计造反怎么办?他们造反可比普通农民造反厉害多了。所以即便是这个队伍像肿瘤一样越来越庞大,皇帝也不敢动刀。除非癌细胞自己凋亡,当然这也不现实。
而且,当有人说范仲淹结党的时候,范仲淹默认了。他说结党也有小人之党和君子之党,因此他结党对国家有益,反对他的人结党对国家有害。
宋仁宗当然不接受这个说法,一个大臣是君子还是小人,不能由大臣自己说,得皇上说了算啊。因此宋仁宗罢免了范仲淹,庆历新政结束。
对于宋仁宗来说,庆历新政可以看作宋仁宗的一次试探。经过这次试探,宋仁宗发现,干掉官僚集团的成本太高,这些靠皇帝吃饭的玩意儿断然是不会造反的。如果朝廷对付了他们,靠谁对付刁民?这个钱不是省出来的,还是得挣。
因此,等到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搞熙宁变法的时候,就不再动官僚集团,而是把手伸向人民的腰包,再苦一苦百姓吧。配合上保甲法,也能最大程度地阻止百姓大规模造反。
宋仁宗本人不尚奢靡之风,但皇帝本身再节俭都是全国最奢侈的人,这点能立住人设,全靠同行衬托。宋仁宗也以宽仁著称,但他的宽仁也是靠同行衬托。在宋仁宗手下当官,就会知道什么叫阴晴不定。宋仁宗执政的三十年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高级官员频繁更换,甚至有人多次上任多次下台,所以宋仁宗时期任何政策都无法长期执行,几乎都是浅尝辄止。
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我们翻开《宋史·仁宗本纪》来看,宋仁宗的仁政有很多,比如隔三差五赈济流民、平民、灾民、饥民,经常给被军队毁坏的农田主人减税,甚至给因为贫穷卖孩子的饥民赎回孩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宋仁宗时期的老百姓也太惨了,隔三差五就会农田被军队毁坏,失去土地的流民数量极大,老百姓饿到卖儿卖女成为了常态。赈灾的时候,宋仁宗专门强调要给80岁以上灾民赐米一石,酒一斗,咱也不知道宋代能活到80以上的人能有多少。即便是京城开封府,冬天大寒也有老百姓被冻死。宋仁宗的仁政就体现在觉得这些人太可怜了,好好安葬吧。
所以对于我来讲,实在不觉得哪个皇帝应该被歌颂。
参考资料
《宋史》
《续资治通鉴》
《宋论》
《包孝肃奏议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