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画像
汉语里有很多带有数目字的成语或者俗语,比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这里的四、五是虚指、还是实指?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了。
实际上,成语或俗语里的数字往往都是有特指的;比如:四体指的就是人的两手两足,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五种。那么,“乱七八糟”里的七和八、指的什么呢?
“乱七八糟”一词,最早见于清·曾朴的《孽海花》第五回,原文是:“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
乱七八糟作为一个成语是形容毫无秩序和条理,乱糟糟的样子。但是,这个成语的来源,却是历史上的两次动乱事件:“乱七”指的是“七国之乱”,“八糟”说的是“八王之乱”;一件发生在上半年,一件发生在下半年。
“八王之乱”指的是晋朝皇室内宫的争权夺利,发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的公元291年07月26日(农历六月十三)。
汉景帝画像
西晋初年,司马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便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享受许多特权。司马炎去世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朝政大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
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之后,贾后请了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司马亮上台后,也是独断专行。因此,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杀死,由司马玮出来辅政。可是,司马玮也不是对贾后言听计从,贾后便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
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遹(yù)废为庶人后、又派手下用药杵把他打死。这让很多人为司马遹抱屈,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
当时,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jiǒng)、河间王颙(yóng)、成都王颖、长沙王乂(yì)和东海王越。因此,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公元前的154年1月17日。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分封了一大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各路诸侯势力的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了出来了。
经过几朝演变,到汉景帝时、诸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据了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
晁错像
当时在朝廷崭露头角的晁错,向汉景帝刘启提出“削藩”建议:“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以便巩固中央政权。“削藩”政策,遭到各路诸侯王的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当时的汉景帝慌张起来,听信馋言、将晁错诛杀。但是,各路诸侯的军队还是不退。汉景帝悔恨之余,决定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的很多,只得败退。到了三月,吴王刘濞率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或被诛杀。“七国之乱”被平定。此即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
史载,吴王刘濞起兵作乱的时间为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甲子日。如去查证:当年的正月没有甲子日,腊月有甲子日,按照阳历计算,腊月甲子日是公元前154年1月17日。
古人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次历史事件比较,“八王之乱”是皇室内宫因为争权而发生的血腥斗争,远比“七国之乱”的时间更长,人民遭受的灾难也更深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