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担纲策展人的展览“中国表现2024”已于2024年6月30日面向公众正式开放。本次展览邀请洪凌、许江、马路、谭平、张方白、顾黎明、范勃、尹朝阳(年龄序)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在北京壹美美术馆一楼及二楼展厅展出其代表性作品及新近作品共四十余件。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谭平的作品常常展现出抽象与表现主义的融合,他善于运用色彩斑斓的笔触、流畅而富有张力的线条,以及形态各异的形状来构建画面的节奏与韵律,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他勇于突破传统艺术框架的桎梏,常常模糊了绘画、雕塑、装置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界限,使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而深藏于这些作品之中的,是艺术家谭平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感知、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人性深度的哲学思考。期间,北京壹美美术馆邀请艺术家谭平进行了一次采访。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采访者:您近年来的创作把观念性、时间、空间、行为以及各种媒介带入作品中,哪怕是绘画,也似乎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绘画的范畴。绘画,或者说画这一本身的行为,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谭平: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以往我们画画关注更多的是画的结果,现在我更多地希望把它看成是一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动作、一个行为,这样的话就使绘画变得更加的开放。我希望每一次展览能够把作品和它的空间、环境、包括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都联系起来,这个时候绘画才有它的新的意义。
▲谭平《窒息》布面丙烯
200×300 cm 2021
我不希望我的作品画得很完整,而更多的是希望它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留有很多开放的空间或者余地。当它放到一个不同的空间的时候,也会随之改变另外一种关系。我做过一些空间绘画或者场域绘画,很多作品在工作室都处于半成品,到了空间之后,我会使这个画面向空间延展,使它和空间的结构、色彩、观众的视角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我做过几次这样的项目。
我希望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观众能够在作品当中获取他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作品对他来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不仅仅是看到你的作品之后能够理解你的想法。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使观众和艺术家平等看待这件作品,能够从你的作品中认识到自己。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采访者:您在德国留学期间学习的是自由绘画,那段时期您对新表现主义感兴趣,后来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了自己新的研究。是什么经历和体悟推动您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
谭平:应该说在德国学习这一阶段,对我的观念上影响是最大的。开始的时候是对德国新表现主义比较感兴趣,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绘画性。随着时间推移,我对绘画性有了新的理解。它大的笔触、非常强烈的颜色和我们传统理解的笔触和色彩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不是奔着“美”,不是奔着我们所理解的绘画兴趣,它更多的是直指一个人的本能本性,包括情绪的直接的表达等等。同时我也了解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一些观念性的艺术,包括行为上的艺术方式,对我后来艺术表达的开放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谭平《纪念》布面丙烯
200×600 cm 2020
我现在做的一些作品,有的时候是专注于绘画本身,有很多这一类的绘画作品,包括这次展出的也都是绘画作品;在我创作的同时也会做非常多的版画——这也是我原来的专业;我还会做一些空间的项目,还有一些跨界的合作等等,应该说所用的媒介还是挺多的。所有的这些媒介都指向我对艺术的理解,每个阶段可能都会不断地在变化,或者采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我对此时此刻的个人的感受。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采访者:您说您每时每刻都以未完成的心态在进行创作,这样一种容许发生、纳入对抗的态度,是否可以说与作为生命本身的行动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分界?
谭平:这个问题比较大,不好回答。每个人的创作都会寻求自己的创作方法,有的人可能会计划得很好,开始的时候对自己作品未来的方向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会一直按照某种思路不断地深入,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对我来讲,我希望在创作过程当中通过对抗的方式使目标消失掉,通过找到它的对立面,不断地和它有一种对抗。我觉得这种对抗能够使一个艺术家不断的具有一种个体的本能的生命力,我希望我的作品别人看起来的时候是生动的,具有不断的冲动,而不是看起来很平静、很超脱。这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要求。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采访者:您艺术的表达是出于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与感悟,但普通人难以进入和理解“抽象”绘画。您认为可以如何引导普通观众,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您的作品?
谭平:现在我个人的想法好像和过去不太一样。过去的时候作为一个老师,好像总希望让大家能够理解抽象艺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做了很多的解释工作。但是我现在觉得没有必要去做这么多工作,因为如果我们做的作品足以打动对方的话,他看了之后就会被感动。有很多人你给他讲很多,实际上也没有意义,他也不会被你的作品感动,那就算了。
▲谭平《无题》布面丙烯
120×150 cm 2023
这可能也和时代环境不一样有关。在90年代8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对抽象艺术了解得很少,那个时候做的很多工作带有一定的知识性传授的性质。到今天,很多观者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抽象艺术概念的认识已经和过去远远不同了。大家其实对艺术的理解很宽泛,而且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我觉得已经非常的成熟。因为我接触过非常多不是搞艺术的人,但他们对抽象艺术的认识理解其实非常的深刻。所以说现在的作品我觉得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越解释反而使你的作品越来越封闭。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采访者:您认为您的创作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传统意象绘画有什么区别?
谭平:西方的抽象表现等等这些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存在了。可能在几十年前,我们一直以某种风格流派来判断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归属。但到今天,我觉得个体的艺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的作品是某一种流派或者风格。我很难说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如果说我是抽象艺术家,我觉得也不是,其实越来越综合。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中国表现”在当今世界艺术话语中的意义?
谭平:这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每个人对于“中国”或者“中国表现”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结论性的东西,每个人做的东西都是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以个体的眼光看待今天社会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包括他自己所处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我觉得“中国表现”的重点不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流派或者团体,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中国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与世界上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之间共同关注的点。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中国表现”最核心的一个东西。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来源:北京壹美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谭平,1960年生于河北承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主任。他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