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人神共愤,还是历史悲剧?

0
分享至

防走失,电梯直达

来源:最爱历史

作者:我是艾公子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时,舆论场一片欢呼。

《时报》说:“盛矣哉!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薄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万国公报》道:“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废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

科举制毒害世人,科举之废如同拨云见日。大破而大立,大乱而大治,中国的复兴指日可待。

五年之后,中国的局势依然不乐观,曾激烈批判科举制的梁启超却幡然悔悟,说科举不是坏制度,“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应该恢复科举。不过,时人的流行看法依然是科举制罪大恶极,人神共愤。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凝固成一种“共识”,深入人心。

其实,这种场面在近代史上比比皆是。鲁迅曾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那时,中国的革命者正在向另一个传统宣战。

将“反对白话者”换成“科举”,就很好理解了。家国沦丧,大敌当前,没时间啰哩吧嗦,分析个头头是道。只有最武断、最极端的“咒文”,才能唤醒麻木的群众,才能与守旧派对抗。想要开窗,就得主张拆掉屋顶。

人们回望这段历史,很难不被这些果决的话语所吸引,很难不将这些“共识”当成真相,从而忽视了历史的纷繁复杂。当革新者焦急地推开窗户之时,屋子里的人是怎么想的呢?破窗之后,谁最先逃出来,谁又被落在最后?


1905年10月,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的一个塾师刘大鹏听到一则绝望的消息:清廷下诏废止科举。一时间,犹如末日降临,他感到“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

年近半百的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科举一停,底层的儒生们不光没了前途,以后也很难有人聘请他们做塾师,连饭碗都丢了。上断其路,下失其根,他们若非惶惶然不知所措,便是仰屋感叹生不逢时。

当愁云笼罩着山西的乡间,湖北省鄂城县的一个青年学子朱峙三却是另一番感慨。他比刘大鹏要早一些知道科举停废的消息,却表现得极为平静:“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仿佛在说:科举没了?哦,没了就没了吧。

两人皆非搅动风云之人,只能等待时代的风暴席卷而来,或失意,或坦然。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或许更能了解科举变革下的人间世态。

在这片土地,谁不曾拥有科举梦?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9岁受业,23岁入书院,37岁中举。借由读书一途,他生命的触角伸向了更高的位置(举人)、更辽阔的空间(京城)。1895年,他走出封闭的乡村世界,来到北京参加会试,除去壮阔的首都风景之外,他体会最深的就是等级制。在考试时,刘大鹏注意到乡试时差役称应试者为“先生”,会试时称呼就变成了“老爷”。科举之意义在于平等?不,在于分层。刘大鹏的梦想是“奋志青云,身登仕版,上致君而下泽民”。在君之下,在民之上,由士而仕,很明显,就是要变成官老爷。


▲刘大鹏。图源:沈艾娣《梦醒子》

朱峙三的科举梦有所不同。他出生于1886年,1893年正式入塾。由于家中负债累累,父亲时常鞭策他:“我家两代住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只有靠汝读书寻出路耳。”1902年,父亲让朱峙三跟着自己学医补贴家用,不必去私塾读书。朱峙三却另有想法:“科举在清代为寒士求出路第一门径,以故无恒产者舍此不能脱贫,至于做官则在第二步。”科举之意义,在于摆脱贫困。父亲最终同意他采取附读的办法:不必天天去塾读书,每逢三、八日送文章请塾师批改。

在这片土地,谁又不曾对科举梦产生过怀疑?刘大鹏初来京城,便觉得大城市的读书人以习字为先,也就是重视考试技巧,未必有真才实学。而且,科举日渐人满为患,即便考中也只是候补官员,真正做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最坏的是,捐钱做官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去走捷径了,那科举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刘大鹏观察到一个可怕的现象:他在太原府应童生试时,考生有一百余人,此后每年递减,从八十多人到四十多人,到了1903年仅剩十八人。

朱峙三在私塾里读书那段时间,维新志士正在呼吁废八股、改科举,古老的制度在这个年轻人眼中早就已经丧失了神圣性。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学堂招生却要求有功名在身。1903 年,17 岁的朱峙三第一次参加童子试,目的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获得考中时的三百串贺礼和进入学堂的资格。1904年,朱峙三考中秀才,喜极而泣。然而,秀才这个身份并没有造福他的家庭,接二连三的应酬反而让朱家背上了新的债务。

科举走向死亡,已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刘大鹏和朱峙三心里都非常清楚。其实,科举停废时,革命派、改良派、保守派的反应都不强烈,似乎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识时务的读书人早就开始变换观念,尝试其他路线。

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刘大鹏的不识时务呢?

生存危机是其一。在刘大鹏看来,教书是“依人门户度我春秋,终非久远之计”,然而这是他为数不多擅长的东西。废科举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却要学习新学、改换职业,岂非难哉!这无异于直接给他的前途宣判了死刑。

其实,刘大鹏也曾想求新。他来自内陆腹地,新学之风还未吹拂到的地方。1895年,他来到北京,才知道大家流行读什么书。那段时间,他大量购书,恶补“经世”的文章,了解洋务、西学。然而,他还是无法与发达地区的人竞争。1901年,清廷废八股,位于九省通衢之地的朱峙三得到消息的第二天,私塾的老师就改教策论了。七天之后,朱峙三订购了一份《申报》,借阅《中国魂》、《新民丛报》,获取新知识。同样的进度,刘大鹏恐怕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追上。

精神危机是其二。科举看似公平,实际上高中的概率微乎其微。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奇迹的东西使人们相信:只要书读得好,机会是均等的。这样想的人,往往能够忍受极大的苦难,也因其苦难,从而更加依恋科举。如同一个赌徒,赌注越大,越不甘退场。科举成了他们对抗命运的唯一方式。废除科举,就等于抽离了他们的人生意义。

刘大鹏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中年人。在他眼里,无论改良派、革命派,甚至是像张之洞这样保守派,都是面目可憎的。


▲张之洞。图源:网络

当然,刘大鹏只在日记里怨声载道,却没有任何反抗行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会引起士人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事实却并非如此。清朝末年,国家乱作一团,革命派造反,佃农反抗地主,学生抗议帝国主义,唯独这些生计被夺的中年儒生没有溅起一朵浪花。

这证明,他们没有被逼上绝路。


那么,刘大鹏和朱峙三去了哪里呢?

朱峙三考上了两湖总师范学堂,读了六年,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结束了他的学堂生活。不少同学都参加了革命,他心向往之,却出于种种原因未能投身其中。到了民国,他谋得湖北省黄安县书记官一职,薪水相当丰厚。可见,朱峙三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没有什么远大抱负,本能顺应着时代的变化。

刘大鹏虽满腹牢骚,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依然在教书,薪水却越来越少,生活极为窘迫。1908年,他当选为山西省谘议局议员,民初又两度被推举为县议会议长,地位甚至比科举时代还要高一些。后来,他靠经营一家小煤窑赚了些钱,手头虽不宽裕,但还算过得不错。刘大鹏一直坚持用清朝纪年,不愿离开旧时代。

科举停废逼着昔日拥挤在这座独木桥上的读书人另谋出路,新人毫无犹豫走上新路,不愿改变的旧人也有空间生存下去。

粗略估计,当时各省举、贡人数不下数万人,生员不下数十万人,还要加上常年寒窗苦读却没考上的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出路有哪些呢?

进入学堂是最常见的选择。其中,师范院校最为火爆,因为新学开疆拓土需要大量师资,有功名者至少能读会写,往往优先被录取。


▲1907年,山西大学堂开学典礼。图源:网络

考不上学堂,也可参加优拔贡考试。清政府在废除科举之前,就想到了善后问题,于是保留了许多辅助类型的考试,以替代会试的作用。例如,举贡会考进行了两次,一是1907年,录取367人,二是1910年,录取320人,录取者均得到吏部授职。这些考试录取人数广,就职前景好,时人趋之若鹜。

出国留学是热门中的热门。据教育部所藏《学部考取游学毕业生名册》的统计,1900年仅300人出国留学,到了1910年,已经多达30000人。清政府为笼络人才,决定给留学生相应的科名奖励。这些留学生一旦回国效力,靠西方之术,就能揽得大权,其声势与科举时代的进士几无差别。因此,留学便成了许多旧士绅的“终南捷径”。王树槐根据 《最近官绅履历汇编》 统计,江苏地区取得过旧功名的官绅中,曾出国留学者占进士的54.6%、举人的31.8%、生员的66.7%,进入国内新式学堂学习者,则分别为3%、12.1%和25%。

以上都是选择读书的人。如不想考试,则可投身商界,办矿办厂。等到民初,各地商会林立,绅商已经凝聚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要么凭借功名直接从政从军。清政府要推行新政、练新军,不得不增设新机构,这就制造了大量的官缺。当时学堂毕业生又不多,僧少肉多,于是许多旧功名人士得以大摇大摆进入法政界、军界、教育界。

只要心思活跃一些,旧学人士的前景远比科举时代更加宽阔。许多士绅非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凭借更多元化的渠道攫取了更多的权力。只是,走着走着,人们才发现脚下的路越来越窄,竟比那古老的独木桥还要逼仄。

1915年,《申报》讨论留学一途,说留学生留学归来,要么效力他国,要么效力地方,能为政府用者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考核太严,招人太少。这也可以理解,天下哪里需要那么多官?至20年代中期,“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统计,自民国六年至十五年间,江苏中小学生毕业生之不能升学、又无业可就者,其比例常为百分之四五十”。沿海发达地区尚且如此,内地的情况可想而见。

这时,读书人才算真正体会到科举制被废的苦果。

当时有人讨论学堂之弊。一在毕业太易,科举时代层层筛选都显拥挤,如今毕业轻轻松松,毕业生人满为患,哪有他们的位置?

二在学费太贵。舒新城曾在自传中写道,教育已经挂上了“学堂重要,无钱免入”的牌子,要征收一切费用。1910年暑假他和同学赴长沙“看世界”,原本想投考一所学堂,可是每学期需要缴膳宿杂费五十余元,“在富厚之家自然不成问题,可是每年百余元的用费,我家是绝不能负担的”。后来舒新城被录取,到了将要开学的时候,他还是独自一人返回了家乡。

三在没有前途。科举时代,秀才有秀才的特权,举人有举人的特权,如今只有一纸文凭,要是当不了官,还不如一团废纸。


▲民国教育家舒新城。图源:网络

不得不说,科举真是一个无比精巧的制度。它平等地容纳天下之人,又严苛地淘汰掉大多数。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但他与成功的距离并没有缩短,下次或许就高中了,生活至少还有盼头。科举被废之后,毕业简单就业难,读书人的前途是不可知的,随之产生的只有无尽的茫然。

那些觉得废除科举便能振兴中国的人,恐怕只是简单地认为科举是一个选官制度,却不曾想到,推翻了科举,就推翻了千年以来一直维持的社会平衡。


到了民国,李大钊这样描绘他看见的中国:“青年常在都市中混的,都成了鬼蜮;农村中绝不见知识阶级的足迹,也就成了地狱。”这样的景色已经比刘大鹏的末日更加恐怖了。

清末兴学以来,好的学校集中于城市,各地学子纷纷流向都市。人们在乡下读书,可以不用太过担心钱的问题,家族有族田,村落有义庄,书院有膏火。但如果读了学堂,按照当时学制小学九年、中学五年计算,每年学费都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还得加上昂贵的生活费。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难以承担的巨款。

1928年,22岁的女学生谢冰莹在“上海艺大”求学,“穷困时,就一个人跑到马路上喝西北风,躲在亭子间里喝自来水,或者索性蒙在被窝里睡两天”。有时,她连饭也吃不饱:“起初是一天吃四个烧饼,或者两个小面包;后来由四个减成两个,再由两个减成一个,最后简直穷得连买开水的一个铜板也没有了。口渴时就张开嘴来,站在自来水管的龙头下,一扭开来,就水灌进嘴里,喝到肚子涨得饱饱的,又冷又痛,那滋味真有说不出的难受。”


▲谢冰莹。图源:网络

求学难,就业更难。城市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毕业生或进入报馆,或从事翻译,或撰写小说,大都属于自由职业者,工作极不稳定。可让这些毕业生回到农村,他们又能干什么呢?

舒新城曾说过:“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所得的知识更为统治的,消费的,更与民众生活无关,更与生产技术无关。所以他们毕业之后,除了挤到都市里过游手好闲的日子,在生活习惯上,他们固然不愿到民间去,在生活技能上,他们也不能到民间去。然而都市的出路有限,所谓人满之患,从前不过是一句形容语,现在成为事实。而现在的所谓大学,还正在那里努力地大批生产。”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厂,吸收了全天下的年轻人,不断将其加工为学生。这些“产品”,城市不需要那么多,农村用不着,便成了这个社会最过剩的东西,就像游荡在都市与农村之间、找不到归处的孤魂野鬼。

读书人在都市里飘泊之时,农村势不可挡地衰亡了。

科举制还在的时候,学校不单在城市才有,除了人烟稀少和赤贫的地区之外,教育在所有地方都很发达。学子大多漫散乡间,或在私塾受业,或闭门苦读。必读的经典就那么十几部,爷爷读的书,孙子拿起来就能继续念,读书的成本很少。富贵人家能看的书多,但不能保证其绝对优势。人们在科考时汇聚应试,考上了进士就能做官,退休了回到乡村,搞搞慈善,修桥补路。这样的乡村场景或许陈旧,至少算得上生机勃勃。

科举制废除之后,乡村教育就彻底垮了。刚开始,还有士绅热心办学,可难以维持下去。办新学的开销实在太大,动辄数千两银子,能一力承担的人屈指可数,没有政府补助根本不行。而且,由于学费太贵,乡村学校很难招到生源。

根据1934年的一项乡村调查,山西乡村学龄儿童失学的原因,一为家贫无暇入学,二为家长不愿子弟入学。在被调查的村庄,儿童失学率最少的有33.4%,绝大多数在50%—90%之间,有的甚至高达100%。

调查者不由得感叹,并非家长不知教育之重要,也不是学校办理不善,而是人们看不到读书的前景。想想看,省吃俭用供养的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做老爷,还得务农,不如一开始就不读。而且,学生们学的东西,于农村社会全然无用,旧教育虽也无大用,但起码教人安分守己、顺从地主。

一方面,乡村失学的人越来越多,文盲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花费大量金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全都跑到城市里去了。

梁漱溟为了乡村建设,曾考察了江苏昆山、河北定县及山西太原等地,他发现:“有钱的人,多半不在村里了。这些年内乱的结果,到处兵灾匪患,乡间人无法安居,稍微有钱的人,都避到城市都邑,或者租界。”同时,“有能力的人亦不在乡间了,因为乡村内养不住他,他亦不甘心埋没在沙漠一般的乡村,早出来了”。


▲梁漱溟。图源:网络

总而言之一句话,农村没有多少读书人了。在古代,士为四民之首,常常要肩负治理地方的职责。这些人随着科举的停废而逐渐消失了,那么是谁来统治农村呢?

一直居住乡间的刘大鹏这样说道:“民国之绅士多系钻营奔竞之绅士,非是劣衿、土棍,即为败商、村蠹,而够绅士之资格者各县皆寥寥无几,即现在之绅士,多为县长之走狗。”劣绅、贪官、无赖、流氓一起侵渔百姓。如此景象,让他不由得怀恋过去,原来的绅士虽然也剥削百姓,但至少有道义的顾虑。为了坚守“绅士之道”,他在担任咨议局议员之后立马辞职,不与恶人同流合污。

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纷纷呼吁:到民间去!到乡间去!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没有知识阶级的农村,两大社会问题不都解决了?

科举制停废之后,城乡的分离就成了天下大势,一两个人或许可以抵抗时代,但人群是永远无法逆势而行的。


▲黄四郎。图源:影视剧照


读书人成为社会的“游民”之后,其地位只能一降再降。

科举制一废,学校仅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士不能顺利过渡到大夫。军人、商人、职业革命家等新兴团体相继崛起,攫取了权势。

军人之崛起尤其值得注意。传统社会重文轻武,俗话说好男不当兵。然国难当头,需要军人站出来,人们对他们的看法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们怎么可以瞧不起军人呢?他们是报国卫土的英雄,是中国的救星,有了他们,中国才可以免受西方列强的分割。鄙视他们,千万不可以——我们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尊敬他们,甚至崇拜他们,不然谁肯当兵?”

清朝末年,一个县官的法定收入,和军队里的队官(连长)差不多。以1911年为例,中国每年的军费支出为1亿两左右,当年财政收入不过2.6亿两,而教育经费大约只有可怜的几百万两。当兵明显更有前途,更有地位。

1903年,书生林白水在《中国白话报》上说:“你看汉高祖、明太祖是不是读书人做的?关老爷、张飞是不是书呆子做的?可见我们不读书的这辈英雄,倘然一天明白起来,着实利(厉)害可怕得很。”又说:“现在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可望了!可望的都在我们几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那十几岁小孩子阿哥、姑娘们。我们这一辈子的人,不知便罢,倘然知道了天下的大势,看透了中国的时局,见得到便做得到,断断不象那般读书人口是心非,光会说大话做大文章,还要天天骂人哩。”

读书无用。读书无用。

后来,林白水进入新闻行业,挣扎于正义和生存之间。民国以来,他依附过安福系,利用内幕新闻敲过竹杠,为袁世凯唱过赞歌。但也因敢于鞭笞黑暗、顶撞权贵,曾五被查封,三入牢狱。

他心中仍有传统士大夫的自傲和正直,却没有功名与权势的庇佑。1926年8月5日,他像往常一样将文字如标枪般掷出,写下一篇《官僚之运气》,目标直指军阀张宗昌的财政次长潘复。文章写道:“狗有狗运,猪有猪运,督办亦有督办运,苟运气未到,不怕你有大来头,终难如愿也。某君者,人皆号称为某军阀之肾囊,因其终日系在某军阀之胯下,亦步亦趋,不离晷刻,有类于肾囊累赘,终日悬于腿间也。”

潘复看到这篇时评之后,派人打电话给林白水,要求他在报上更正并请罪。林白水以“言论自由,岂容暴力干涉”而断然拒绝。潘复恼羞成怒,在张宗昌面前哭诉,要求将林白水立即处死。很快,林白水被捕。在8月6日凌晨,林白水被处以枪决。隔天的《晨报》报道了林白水之惨状:“子弹从后脑入,左眼出。被难之时,林身穿夏布长衫,须发斑白,双目犹未闭,陈尸道旁,见者为之酸鼻。”而仅仅4个月前,就有一个报人邵飘萍死于军阀之手。

长衫与鲜血,不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吗?随便翻开民国历史的一页,都能看见读书人被肆意屠戮的场面。他们虽有主人翁之心气,却早就不在社会的中心。


▲林白水。图源:网络

再往后,许多人渐渐意识到,何须守着知识分子的身份,“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读书人该为下层阶级服务。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于中国社会以及身居其间的中国人而言,都意味着一场牵涉极多、难言好坏的巨大变化中的一环:皇权瓦解,士阶层消失,异端崛起,城乡分离……天倾地覆间,一个混乱不堪的世界诞生:掌控国家的是军阀和政客,掌控地方的是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商人多买办,工人不成熟,农民不忧国,读书人又没用。

在这样的社会中,谁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游荡于城市的“孤魂野鬼”,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回到了广袤无垠的“农村地狱”。他们的结合,掀起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参考文献: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胡香生、严昌洪整理:《朱峙三日记(1893—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吕达、刘立德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

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杨国强:《从声光炎炎到前途失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生成和困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沈洁:《废科举后清末乡村学务中的权势转移》,《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辽宁118-112险胜江苏 球员评价:5人满分,1人及格,4人崩盘

辽宁118-112险胜江苏 球员评价:5人满分,1人及格,4人崩盘

篮球资讯达人
2024-11-29 22:04:34
《无人深空》涨到特别好评!官方:我们离完工还早着

《无人深空》涨到特别好评!官方:我们离完工还早着

游民星空
2024-11-29 19:06:10
菜贩子偷偷告诉我:这4种蔬菜不能买,不要钱也不吃,切记别乱买

菜贩子偷偷告诉我:这4种蔬菜不能买,不要钱也不吃,切记别乱买

简食记工作号
2024-11-29 00:32:15
当42岁王子文与30岁陈梦站在一起,我才明白什么叫顶级自律

当42岁王子文与30岁陈梦站在一起,我才明白什么叫顶级自律

八卦南风
2024-11-08 16:44:05
云南一男子将泥鳅喂养15年,长成32厘米坠龙,粗壮如手臂已有尾鳞

云南一男子将泥鳅喂养15年,长成32厘米坠龙,粗壮如手臂已有尾鳞

大豫生活
2024-11-10 19:18:15
知情人称认识吴柳芳几年不知其为冠军,为人老实,为编制苦等未果

知情人称认识吴柳芳几年不知其为冠军,为人老实,为编制苦等未果

尘语者
2024-11-27 17:11:54
未来在哪里买房最值钱?经济学家透露:这3个地方升值空间最大

未来在哪里买房最值钱?经济学家透露:这3个地方升值空间最大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4-11-29 07:45:31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

孤雪傲梅
2024-11-24 17:51:39
参战国越来越多,普京对华求援,帮不帮?王毅2句话给答案

参战国越来越多,普京对华求援,帮不帮?王毅2句话给答案

复杂点兵
2024-09-19 04:00:02
难怪对华态度大变!“救命稻草”申请破产,给了欧盟当头一棒!

难怪对华态度大变!“救命稻草”申请破产,给了欧盟当头一棒!

惊觉惯例
2024-11-29 11:53:09
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以色列撕开停火协议

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以色列撕开停火协议

那山星火
2024-11-29 07:30:25
还有3天,轮到中方“卡脖子”,清单出炉,美国人彻底坐不住了

还有3天,轮到中方“卡脖子”,清单出炉,美国人彻底坐不住了

傲气经说
2024-11-29 15:02:56
家庭存款8个等级曝光,全国富豪仅占0.02%,看看你在哪个等级

家庭存款8个等级曝光,全国富豪仅占0.02%,看看你在哪个等级

阿伧说事
2024-11-29 13:43:47
意不意外?现在的乌镇就是一个超级剧本杀,都是玩家,都是角色…

意不意外?现在的乌镇就是一个超级剧本杀,都是玩家,都是角色…

大道微言
2024-11-29 19:54:46
天塌了!一孕妇买豆芽,老板说买点别的菜吧!网友的分享触目惊心!

天塌了!一孕妇买豆芽,老板说买点别的菜吧!网友的分享触目惊心!

滑稽斑马呀
2024-11-24 18:04:17
央妈请《东北一家人》重聚,剧花朱婷婷变化大,小玲缺席日子潇洒

央妈请《东北一家人》重聚,剧花朱婷婷变化大,小玲缺席日子潇洒

探寻者
2024-11-29 11:58:04
中国这次警告可不是玩的,后果很严重!

中国这次警告可不是玩的,后果很严重!

占豪
2024-11-29 03:09:59
薪水超C罗!利物浦巨星新合同创纪录,沙特联赛下血本,只为宣传

薪水超C罗!利物浦巨星新合同创纪录,沙特联赛下血本,只为宣传

祥谈体育
2024-11-29 11:35:45
好家伙!44岁董洁给22岁赵今麦演妈,比女主还美,真让人羡慕

好家伙!44岁董洁给22岁赵今麦演妈,比女主还美,真让人羡慕

娱乐圈笔娱君
2024-11-29 11:05:37
马斯克公布“裁员名单”,“吓坏联邦职员”

马斯克公布“裁员名单”,“吓坏联邦职员”

鲁中晨报
2024-11-28 10:40:04
2024-11-30 06:16:49
报人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5094文章数 420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男子疑因吃"驴打滚"窒息身亡 目击者:他无法吐出食物

头条要闻

男子疑因吃"驴打滚"窒息身亡 目击者:他无法吐出食物

体育要闻

穆雷与德约科维奇能凑成王炸组合吗?

娱乐要闻

叶珂被曝独自去产检,他俩真分了吗

财经要闻

专家建议将农民养老金提升至每月500元

科技要闻

"AGI不是大杀器,是普通人每天在用的产品"

汽车要闻

问界M7今年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8万辆

态度原创

艺术
教育
旅游
数码
军事航空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教育要闻

从学霸到学渣,只因你没教会孩子思考

旅游要闻

海迪士尼下周电动轮椅入园或要证明

数码要闻

银昕推出 Argon V120 单塔散热器,配四根 6mm 热管

军事要闻

针对朝鲜半岛 韩美核咨商小组兵棋推演将举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