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的年代虽已远去,但召稼楼的迷人风采依然诱人,召稼楼的钟声依旧在人们的耳际回响,在历史的上空回荡。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的青少年来诵读《月满召稼楼》。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为巴金催生了<家>的火雪明》节选。你知道吗,巴金《家》最初以《激流》为题连载于上海《时报》,这离不开火雪明的推荐……
火雪明:为巴金催生了《家》
1931年清明刚过,上海江湾路鸿兴坊75号一幢石库门房子,迎来了一批批年轻人。一进门,大家就投入迎接世界语学会会员大会的准备工作;一见面,大家就交流学习世界语的心得体会。
在这群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中,有两位谈得特别投机。“我的朋友吴灵园,是《时报》的文学编辑,他想在《时报》上刊登长篇连载小说。你能给他写一部小说吗?”一个用地道的浦东话问。“我试一试”,一个用浓重的四川方言回答。没隔几天,长篇小说《激流》的“引子”在《时报》上登出来了。谁曾想到,正是这两种方言的对接碰撞,催生了一部轰动现代文坛的巨著——《家》。
不言而喻,那位讲四川话的青年,就是日后蜚声海内外的文坛巨子巴金。那位年轻人又是谁呢,他是浦东何乡人士?
2007年下半年,酝酿中的召稼楼古镇保护开发的前期工作启动,我们有幸成为召稼楼文化三人组人员,负责调研挖掘古镇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责任在肩,使命使然。我们踏遍了浦江镇102平方公里,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一个个文化现场。一次,我们偶然获得了一条消息:巴金的那位朋友叫火雪明,他的后人就住在陈行街上。于是,我们顺着线索拜访了火雪明的后人和相关人士。
火雪明像
1905年7月,火雪明诞生在召稼楼北面火家宅(今属浦江镇苏民村)一家农户家里。父亲叫火杏馀,原是一家布店的看布先生,后在陈行租了间门面,开了爿布庄。母亲是个农家妇女。14岁的火雪明从浦东中学肄业后,只身前往上海城里一家银行应聘学徒。当招聘人员看到这个矮小的农村男孩时,用怀疑的口吻问他:“你能写篇文章让我看看吗?”火雪明当即写了篇急就文章送上。
就这样,火雪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上海正利银行。起初,银行只让他做些零工杂活。由于他为人机灵,做事活络,银行很快提他为练习生。因为个子矮,够不上柜台的高度,行里为他做了木垫架,让他站在木架上接待顾客。晚上,他就住在银行的阁楼里,孤灯夜读,练毛笔字。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很容易犯困。为了驱除瞌睡,火雪明在桌上放了有棱角的东西,瞌睡时,头冲下去,碰到那棱角,刺醒了再写再看。就这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练就了一手好字。两年后,他到上海面粉交易所工作,一直干到1937年底,先后担任过科员、科长之职。因为上海城隍庙的庙董秦氏和火家都是浦东陈行人,而且又是友邻。所以在近18年的时间里,火雪明一直住在上海城隍庙的城隍殿里。
这段时间,正是海派文学成长期中百花齐放的鼎盛期,各种各样的报章杂志、书籍刊物,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这对求知欲旺盛的火雪明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每当工作之余,晚饭之后,喜欢读书的火雪明,抱着一大摞白天人们看过后丢在一旁的报纸杂志,坐在城隍庙的青灯下,一张张地浏览,一本本地阅读,直到五更鸡叫。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火雪明,开头只是看看“热闹”,图个兴趣。慢慢地,慢慢地看出了道道,品出了滋味。
其中最吸引他眼球的是《礼拜六》《小说日报》《红杂志》《红玫瑰》《现代》《申报·自由读》《时报·文学副刊》上的小说、散文、诗歌。看着看着,他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一下子化成了写作的灵感和冲动。他给《礼拜六》《小说日报》等杂志寄去了小说散文等稿件;他给《申报》《时报》《新月》等报的文学副刊寄去了诗歌、论文和文史作品的稿件。
在经过无数次的退稿挫折之后,最终还是成功了。他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在各种报纸杂志和单印本频频出现在读者眼前。
1926年,只有19岁的火雪明,就出版了由短篇小说和散文结集的《处女梦》。
1927年出版了小说集《蛤蟆》。青春文学出版社还为该书写了推介词:“火雪明氏著的‘蛤蟆’,是描写男性争逐女性的赤裸裸的作品,是一部以时代做背景反映的好小说。作者的风趣完全与张资平氏的笔触及刺激力一般有力量;但同时作者对于丧国之思和田家的天趣,也有异样的情绪流露;他的作风,又好像叶绍钧一样的清丽!”
1927年12月出版了《上海城隍庙》。这是一部叙述研究上海城隍庙历史、文化、经济、饮食、旅游的作品。封面题字,袁克文。封面制图黄文农。豫园风景画照,王一亭。题词,吴昌硕。袁、黄、王、吴都是当时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还有六位文化名人为书写了序:序一为邓散木;序二为吴灵园;序三为孔祥伯;序四为秦砚畦;序五为周瘦鹃;序六为徐卓呆。有人认为,这是第一部全面讲述城隍庙历史文化和庙市经济的著作,可以说,火雪明是研究上海城隍庙的开山祖。火雪明在文化界里已经崭露头角。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的青少年来诵读《月满召稼楼》。
浦江召稼楼所处的这块土地,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所以,《月满召稼楼》自然不仅仅单写这座楼,而是浦江镇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历史沿革,风云变幻。如今,召稼楼这本厚重的书已翻过去了沉重的一页,这里的历史建筑经过修复改建,成了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了浦江镇欣欣向荣的缩影,昔日的风物有的已经湮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依然存在,且生机盎然。今天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生动的故事集结于此,目的是为流布后世,发扬光大。
来源:今日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