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照顾好自己,其次才是其次。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米子
作为一名医生,在病房上班和在门诊上班有什么区别?
有人回答,这就相当于跑马拉松和休闲散步。对于这个说法,你认可吗?
近日,Medscape发文比较了医生病房班11个小时和门诊班8个小时的区别,一位在儿童医院住院部工作3年的医生称,如果有时间吃饭和睡觉,并且还能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那就很幸运了。
同时他觉得,如果在病房工作时间过长,可能会让医生精疲力竭。相比而言,门诊班可以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喘息,更有精力来照顾患者。
曾经发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上的一项调查研究,找到了一种减少病房医生职业倦怠的方法,即将排班表从原来的“4周病房班+1周门诊班”调整为“4周病房班+4周门诊班”。这一举措得到了一些医生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排班表的调整改善了病房医生的倦怠情况、健康问题和职业发展,同时并没有影响他们临床技能或考试成绩。
虽然国外医生的值班制度和我国有所不同,但职业倦怠同样困扰着我们的中国医生。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是在8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在工作环境中长期面对压力、挑战和重复性工作时,逐渐产生的一种情感耗竭、态度消极和行为退缩的状态。有数据显示,中国医生职业倦怠率高达66.5%~87.8%,远高于其他国家,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有的医生因此选择离职,甚至有的医生选择自杀。
那么,我国的病房班和门诊班有何不同?如果调整排班表是否可以改善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医脉通联系到了李天然(化名)医生,以了解一线临床医生最真实的想法。
(以下为医脉通和李天然医生的对话)
医脉通:您觉得在病房工作和在门诊工作有何不同?哪个相对更轻松?
李天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尽量从普适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大多数临床医生都需要在这两种角色中不断转换,病房工作考验我们的是耐心和细心,而门诊工作考验我们的是单兵作战能力。
我们都知道,病房收治的大多是病情较重、基础状态偏差和生命体征不稳的患者,虽然科室面对本专业的常见疾病已经形成了流程化的治疗体系,有着共性和个性协同把握的治疗方案,但是相对来说都比较忙碌,工作内容比较繁杂。
比如我们科室,三五个医生需要负责几十个患者,每个都需要查房换药、解释病情、术前谈话和术后管理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项任务。每次来到病房,我们就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
而门诊工作主要是独立接诊新患者,一天内可能需要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他们病情复杂多样,性格也各不相同,所以门诊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保证能够在有限的接诊时间里可以快速全面地评估病情,得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还要有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情商高的医生真的很吃香。
虽然门诊也是忙碌的节奏,但紧中有松、有头有尾,和紧张的病房比较起来会相对轻松一些。
医脉通:您多久会值一次门诊班?是否可以缓解病房班所带来的疲劳?
李天然:像我这样的年轻医生,一般是7到10天内会有一次普通门诊,是不定期的。而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往往是固定专家门诊,方便老病号和重病号在固定时间内来就诊,也更容易给受众形成宣传,比如病人们眼中的“每周二坐诊的那个徐主任很仔细”,或者“每周五下午的陈主任开的药总是很管用”等等,这样对患者、医生和医院来说都是很好的事情。
高年资的副主任或主任,可能不需要事无巨细地做病房工作,更多的是核心的手术和决策;而年轻医生则需要多工作、勤历练,不断增长经验。从个人情况来讲,隔段时间上一次门诊班会让我稍微放松一些,最起码能在短时间内暂时放下病房的工作。
医脉通:对于现在的值班安排,您觉得自己能否在非工作日中休息过来?
李天然:客观地说,不能,主要还是因为患者多、节奏快、工作强度大。
我所在的城市属于重工业转型城市,城市中心人口密集,老龄化严重,同时周边县区的农业、工厂也在蓬勃发展,所以我们的医院主要面向的是中老年患者、农民和工人,患者群体需要尽快地治疗见效,尽快地恢复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再加上现在的老百姓对于医疗的诉求更加全面,除了上述的“尽快”,我们还要保证好的医疗服务态度和人性化沟通,但是好情绪、好态度和好疗效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这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自己都有些吃力了,估计和我有同样感受的年轻医生并不少,应该很普遍。
医脉通:如果适当地增加门诊班,能否可以让您休息得更好?
李天然:我目前负责的更多是病房的日常工作,包括完成常规一二级手术,担任助手的三四级手术、接诊新入患者、完成病历、协助医保工作和其他不定期工作。包括实习期,我曾工作过多家医院,我发现大多数都有“自适应模式”,也就是最高效地利用自己手头的人力,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适当地增加门诊班,对于医生肯定会更好,但在我国不太现实,因为门诊班和病房班有时候会发生冲突。比如今天是某位医生的固定门诊,但正好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术需要他来参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其他医生来替代其门诊班。
另外,如果门诊班医生太多的话也比较浪费。在一个地区医院,某个科室的门诊量基本上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如果在某个时间段患者剧增的情况下,顶多是临时调一两个主治医生来协助,不会专门多加一些固定门诊,否则患者少了,闲下来的门诊医生也不能回到病房工作。
归根到底,我国很多医疗问题的核心原因还是人才短缺。
医脉通:在临床工作这么多年,您目前是否已经陷入了职业倦怠?
李天然:临床工作是一个对从业者综合要求高、培养时间长的工种,如果单从学习和工作生涯来说,有着10年学习实践的我放在多数行业里都可以算是青壮年从业者了,但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我基本上算是刚刚入门。
工作多年,我想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职业倦怠。截至目前,我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历了很多压力与误解,感受到了很多痛苦与委屈,如果我不是一名医生,可能我早就选择转行了。为何还会继续坚持下去,或许正是因为我“刚刚入门”,还想探索更多的“倦怠”。
所以,工作时间长了,我也学会了“自适应”,有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我是要对患者的健康负责,而不是要对他的“自我意志”负责。
医脉通:您觉得在临床中,哪些工作更让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李天然:在很多人看来,医生工作稳定、旱涝保收,但现在由于各种原因让很多医生有了危机感,甚至有时候因为达不到指标还需要倒贴钱,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我的基本心态。目前我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能够让我养活家庭、赡养老人,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能把精力投入到提升专业技能上,我还是挺知足的。
唯一影响我工作热情的可能就是医患关系方面。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遇到了一个危重症患者,很多医院都不愿意接收她,我们主任看她实在可怜便收治了,我们在半夜打电话叫来了多位会诊医生,后续还用心为他治疗了一个多月,结果快出院时,患者因为空调坏后没有及时修理,打12345将我们的医生投诉了,最后我们被通知需要书面回复道歉的时候,我气得真的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时候真的挺无力的。
医脉通:如果想解决或改善医生倦怠这个问题,您觉得有哪些办法?
李天然:医生可以自我调节,但是估计会效果甚微,其实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医院和相关部门对我们的支持。
比如医院需要尽可能地合理安排人才梯队,既是为了医院及科室的长久发展,也能切实缓解大家的工作压力。
另外,还需要相关部门改进医生的薪资分配制度,让大家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多劳多得。当我们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院的时候,如果能保证我们得到该有的休息和该有的报酬,估计才能让更多的医生选择脚踏实地、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
医脉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您觉得如何做才能保持医生的这份工作热情?
李天然:医生这个圈子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圈子,属于不太常规的“常规工种”。每次我们开完医院大会后同事们鱼贯而出的时候,我看着大家人头攒动,就感觉和纺织厂下班、钢铁厂出门的工人群体没什么区别。
但是大家又都有着更高的学历水平,有着更专业的工作技能,有着暗流涌动的“生存法则”,现实中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这其中,除了要面对病人,还有个人升迁、职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经营,我们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就很容易被狼狈地裹挟。
当倦怠感袭来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仔细想想现在的处境,是你想要的吗?是你通过努力可以改善的吗?如果你依旧热爱这份职业,依旧向往最初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那就放慢脚步,让自己缓缓然后再重新出发。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放宽心,思考当下。如果专业知识欠缺就去学习恶补,如果医患沟通不畅就去观察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如果晋升无望就去降低自己的预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学会适当自私,处事千万不要焦虑,照顾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才能保持最初的工作热情。
总结一句话就是,首先你要照顾好自己,其次才是其次。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医脉通
DRG/DIP重磅改革公布,几大变化或将影响全国医生
“超雄”患者是“天生坏种”?中外10名被谋杀的护士惨案给你答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