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被集体篡改?神奇的“曼德拉效应”,究竟如何产生的?

分享至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的存在显得尤为渺小,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的认知也显得相当有限与无知。

这种无知不仅体现在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上,有时,它甚至悄然渗透到我们对自身记忆的理解之中。

提及人类记忆的集体篡改,这一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不妨先回顾几个广为流传的网络迷思。

“元芳,你怎么看?”

这句话在前些年风靡一时,成为无数网友竞相引用的热门句式。

每当提及它的出处,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神探狄仁杰》。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视剧,似乎已深深地将这句台词烙印在了大家的记忆之中。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当我们真正翻开《神探狄仁杰》的四部剧集,仔细搜寻每一个细节,你会发现狄仁杰从未说过这句话。

甚至当有记者就此事采访狄仁杰的扮演者梁冠华老师时,他也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在剧中说过这样的台词。

这一发现,无疑让众多坚信自己记忆无误的观众大跌眼镜。

还有一个例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句话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再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许多人明明记得自己学过的、甚至是搜狗拼音输入法默认给出的都是“斯人”,但在查阅文献古籍时,却发现无一例外地写着“是人”。

这两个例子,无疑都揭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我们的集体记忆,似乎在某些时候被悄无声息地篡改了。



哥白尼是被烧死的

还有关于“日心说”哥白尼的死亡,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哥白尼是一位为了坚持自己“日心说”观点,英勇无畏地与当时主流观念抗争的科学家。

最终因不屈不挠而惨遭迫害,被送上火刑架,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悲壮地烧死。

然而,这一深植于众人心中的记忆片段,却并非历史的真实写照。

通过查阅权威的历史资料,如百度百科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哥白尼并非如传说中那般英勇就义,而是于1543年5月24日黯然离世,享年70岁。

他的死,并非是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而遭受的残酷迫害,而是正常的老死的。

“直”和“真”的写法

还有“直”和“真”的写法,这两个字中间的框内到底是几划?

很多人记忆中都是两划,实际上是“三个横”。

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误记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便是著名而神奇的“曼德拉效应”。



所谓“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的是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当人们发现这一现象的时候,那时是2013年。

2013年12月5日,南非最敬爱的总统曼德拉去世了。当这一消息公布之后,很多人感到意外,并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