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不想看到家乡一直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这是甘肃省民勤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刚从事林草工作时立下的誓言。
姜莉玲坚守在治沙一线 吴苗 摄
姜莉玲刚上班时遇到的第一个考验便是育苗。正当她翻阅资料做足充分准备大干一场时,身体却开始不断“找茬”。由于长期接触农药,导致全身过敏,还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打算找单位领导为她调整岗位,她却坚定地告诉父亲,“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不想看到家乡一直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那一刻,父亲眼里噙满了泪水。
姜莉玲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儿时的她,记忆中都是“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的场景,印象最深刻的是1993年“5.5”风暴,这些风沙弥漫的景象都永远地定格在她脑海深处。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的环境。
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当年,姜莉玲毅然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大学毕业后,她义无反顾的回到家乡,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一干就是26年。
春天的薄雾里,她的出发伴随着万物的生机;盛夏的骄阳中,她的奔走融入大自然的翠绿;深秋的落叶声,是她脚下奏鸣的收获旋律;寒冬的踏雪行,是她用足迹绘成的水墨丹青。
这26年来,她扎根沙海,压沙造林、培育种苗、试验研究治沙新材料、新技术……用实际行动争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践行者,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她坚守一个又一个轮回的四季,心怀“沙漠变绿洲”的梦想,26年如一日坚守在治沙一线,垦荒播绿,以大地为画板,以林海为底色,用青春换青山,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的林草事业,用青山铭志绘制了绿满民勤的辉煌图景。
姜莉玲和同事察看梭梭长势 吴苗 摄
在民勤县林业系统,提起姜莉玲,大家都说她吃苦能干,是“拼命三郎”。她自己也说,工作起来像着了迷一样,顾不上想其他事了。
26年与风沙斗智斗勇,姜莉玲和同事们积极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径,先后建成了500亩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研究出了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13种治沙技术的适用区域和治理效果。
姜莉玲和同事们积极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径 吴苗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吃苦耐劳的“林业人”,年复一年地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才使“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变为现实。截至去年年底,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民勤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
家乡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姜莉玲又开始琢磨怎么让历代林业人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的金山银山。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民勤实际,积极探索沙里淘金之路,指导群众学习梭梭嫁接肉苁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年采挖肉苁蓉100多吨,收益200多万元,带动全县发展肉苁蓉6万亩。
沙退绿生,荒漠生金。环境变好了,群众的腰包鼓了,大家的脸上都有了幸福的笑容。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的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这是姜莉玲最喜欢的一首歌。如今,她心中的那抹红与眼前的这片绿交相辉映,铸就了新时代林业干部用一生信念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铮铮誓言,他们扎根荒滩,躬耕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老虎口梭梭成林、郁郁葱葱 黄尖参 摄
如今的民勤,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老虎口梭梭成林、郁郁葱葱……看着那一片片金色的麦草沙障、一棵棵绿色的固沙“卫士”,和姜莉玲一样坚守在防沙治沙一线的“林业人”内心无比坚定、无比自豪。(记者:胡蓉)
编辑:周旦
责任编辑:李禄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