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多学科诊疗门诊的开设,不只是为了帮助患者消除异味,还是一次必要的“健康大筛查”。
撰文 |凌骏
每周二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门诊5楼的多学科诊区都聚着一群戴着口罩的患者,他们可能已经跑过多家医院,此番慕名而来,为的是解决一个共同的难言之隐——“口气”。
口气,俗称口臭,学名口腔异味,是很多人的难言之隐。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的口腔异味患病率达到近30%。美国牙科协会的数据则显示,高达50%以上的美国人都有口气。口气也不只是会造成社交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一种疾病,认为可能预示着全身疾病的发生。
今年2月,华东医院成立了口气多学科诊疗门诊,由口腔科、消化科、耳鼻喉科专家联合出诊,目标是帮助患者找到导致口气的罪魁祸首,早日摆脱困扰。
口气是病,但得慢慢治
25岁的陈先生从小就有严重的口气,只要稍微靠近点说话,身边的人都能闻得到。为了缓解尴尬,多年来陈先生跑遍了各大医院,做过胃镜检查拍过鼻咽喉CT,治过反流性食管炎、杀过幽门螺杆菌。他每半年洗一次牙,还用中药调理过舌苔厚腻,但问题依旧没能得到解决。
在华东医院口气多学科门诊,陈先生也成为了一个“疑难病例”。华东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李静在诊疗中发现,陈先生的口腔“异常健康”,没有牙结石、龋齿或者牙周炎,半年一次的洗牙让他的牙齿比大多数人都要干净。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源文告诉“医学界”,幽门螺杆菌会通过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挥发性硫化物造成口腔异味,但陈先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早已经治疗转阴。反流性食管炎和胃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导致口臭,但陈先生吃过药,疾病也暂时控制住了。
陈先生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没有“三高”。除了漱口水,有时候他还会喝一点藿香正气水,用点中药,这是他在病友群里看到的,据说能清热解毒消除口臭,但口气情况均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在排除一系列因素后,线索最终来到了咽喉部。
经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韩朝检查,陈先生有明显的咽后壁滤泡增生,由于从小就容易扁桃体发炎,他的扁桃体深陷、肿大,这可能会导致食物残渣残留。最后医生给陈先生开了含抗菌成分的医用漱口水,叮嘱他坚持用上两个月,如果还是没效果,建议再来医院,综合评估扁桃体切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非常多见。他们可能去过口腔科、消化科、中医科,甚至是肾脏科等,但口气通常由综合因素导致,单一科室可能难以了解全貌。有很多‘求医无门’的患者,最后都不知道该去哪里了。”陈源文对“医学界”表示,这是华东医院开设口气多学科门诊的初衷。
口气多学科门诊设立在每周二上午,开诊以来次次爆满,臭鸡蛋味、酸臭味、尿味、死老鼠味……什么“味道”的患者都有。有人当场就明确了病因,也有像陈先生这样的有待进一步排查。
口气患者普遍有着较强的病耻感,被难言之隐折磨久了,一些人的心态难免发生变化。李静也曾在门诊中遇到患者,还没问诊上几句就被打断:你们是不是有仪器检查,检查完就能开药,开完药就好了?没有的话,那我来干什么?
碰到这种情况,李静也很无奈,“口气诊疗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患者生活习惯如何、是否有其他疾病,后续又能否坚持医嘱,改变生活方式等?对于一个综合性疾病,如果轻易就能治好,也就不需要开这个门诊了。”
李静希望大家都能多些耐性,“我们是一起走在一条试图解决疾病的路上。”
你的口气从何而来?
对于口气,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在术语和分类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普遍接受的口气定义指的是“呼吸时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陈源文告诉“医学界”,口气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除了由心理问题产生“心源性口臭”,即假性口臭,在口气门诊中,华东医院的多学科专家们需要重点区分“病理性口臭”和“生理性口臭”,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
病理性口臭通常由口腔、鼻咽喉部、胃肠道,或肺部、代谢系统等疾病引起,其中口腔相关疾病包括牙周病、口腔黏膜病、舌苔异常等,需要口腔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有研究显示,源于口腔疾病的“口源性口臭”占到病理性口臭的接近90%。
但即便明确是口腔问题,治疗也谈不上“容易”,李静就碰到过一位有严重牙结石的口气患者,这位患者同时伴有先天性凝血因子9缺失,长期的慢性牙龈出血让他恐惧洗牙等口腔护理与治疗。
碰到这种情况,李静就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口腔状态与凝血功能障碍程度,并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为患者找到一项治疗与日常护理的最优解。
鼻窦炎、干燥性鼻炎、扁桃体炎等也会造成口气,比如在化脓性鼻窦炎中,大量脓性分泌物会通过鼻咽部流到舌背,这就属于耳鼻喉科韩朝医生的专业范畴。陈源文则负责评估患者的“内科系统”情况,“包括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糖尿病、肝病肾病等,都可能引起异常气体的产生。”
有研究指出,34%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都伴有口腔异味,病毒性肝炎则与甲硫醇引起的口腔异味有关。肝功能衰竭会抑制毒素排出体内,门静脉高压则会使这些毒素进入体循环,进入肺部从而扩散至口腔。
病理性口臭需要进一步在对应科室接受对因治疗,疾病解决后多数患者口气自然得到消解。可如果三位专家详尽检查后依旧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那就要考虑可能属于“生理性口臭”。
陈源文告诉“医学界”,生理性口臭通常无法找到口腔、呼吸道或其他内外科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患者的‘味道’常与生活、饮食等习惯相关,比如咖啡、烟、酒和食物残渣等都会引起口气。”
但生理性口臭并不意味着患者“完全健康”。“一部分生理性口臭是由口腔细菌过度生长导致,感染这些口腔定植菌不一定会致病,却可能通过一系列代谢分解过程产生口腔异味。”据陈源文介绍,华东医院口气多学科门诊有专门的“口气测量仪”,可以收集口腔气体并进行检测。
2023年发布于期刊《中国当代医药》的《口腔异味的研究进展》一文指出,大部分口腔异味是由口腔内的厌氧微生物降解含硫氨基酸产生,主要成分是挥发性硫化物,比如与正常者唾液菌群相比,口气患者中“硫化氢”较高者,唾液中纤毛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比例也较高。
预防或解决此类口气,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与饮食、作息习惯。此外李静还提醒,食物、细菌以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在舌背的堆积,也会引起口气。“当发现自己舌苔很厚或颜色很深时,就要注意对舌苔的清洁,这对保持口气清新非常重要。”
舌苔的清洁可有效改善口腔异味。《口腔异味的研究进展》指出,使用刮舌板等机械清洁舌苔能有效降低挥发性硫化物的水平,挥发性硫化物含量随舌苔的面积和厚度的降低而降低,提示清除舌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腔异味。
必要时,医生还会给患者开一些“药物”,比如含氯己定 (CHX)的抗菌漱口水被认为是治疗口气的“黄金标准漱口水”,可以抑制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而普通的漱口水、口气清新剂、薄荷糖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异味,但长期效果非常有限。
“会四处求医的生理性口臭患者,他们的症状往往比较顽固。有些人坚持使用几个疗程的益生菌,或抗菌漱口水,口气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但有些患者则需要口服抗生素。”陈源文表示,这都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制定治疗方案。
“口气研究”
在陈源文看来,口气多学科诊疗门诊的开设,不只是为了帮助患者消除异味,还是一次必要的“健康大筛查”。
“我们接诊过一位有十余年口臭史的患者,她打喷嚏时鼻腔会喷出白色颗粒状的物质。”陈源文告诉“医学界”,“这位患者有严重的扁桃体结石,长期隐匿在扁桃体隐窝的细菌、病毒和食物残渣等同时导致了慢性咽喉炎。在一系列评估后,我们为她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术,术后口气也随之消失。”
如果不是饱受口气困扰,这位患者或许不会意识到扁桃体结石的危害。“扁桃体结石会增加咽喉部的感染概率,吃饭、喝水时,结石表面过度生长的厌氧菌也可能会被吞咽到胃中并进入肠道,导致腹胀、拉肚子等症状。还有研究认为,口腔细菌的失衡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陈源文说。
甚至有患者因口气来到多学科门诊,却在检查中发现罹患鼻咽癌早期。陈源文告诉“医学界”,“即便患者不介意口气,我们还是建议至少进行一次专业的医疗评估,排除可能存在的病理性问题。”
《口臭患病率、风险因素、诊疗的文献综述》一文甚至将口气归为“严重的临床疾病”,认为必须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明确病因,以确保不会遗漏口腔外的因素。《过去三十年口臭诊治的叙述性回顾》一文则强调,由于口气存在诸多复杂因素,及时明确病因和转诊至关重要。采用多学科方式治疗口气,可以有效防止漏诊、误诊以及过度治疗。
但即便动用“所有力量”,也并非所有患者的口气都能得到解决。陈源文告诉“医学界”,存在一小部分患者,虽然排除了所有病理性因素,也规范使用了医用漱口水、益生菌,调整生活方式等,可疗效依旧不明显。
“会产生异味的口腔细菌有多少种,分别属于哪些类型?治疗中,‘抗菌’被认为能有效缓解生理性口臭,但长期使用抗菌药,又可能导致口腔真菌过度繁殖,甚至引发真菌感染。此时治疗的边界在哪?”陈源文表示,生理性口气的根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事实上,目前全球的“口气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以深入探究口腔异味的发病机制,而这也正是华东医院口气多学科门诊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据陈源文介绍,目前团队正计划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一方面,我们希望能进一步阐明生理性口臭患者口腔、肠道的微生态特征,理清两者间的微生态关联。另一方面,通过口气测量分析,我们还要观察是否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特殊类型气体,也是导致口气的‘元凶’?”
“在口气诊疗领域,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回答。”陈源文说。
参考文献:
1.Halitosis: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sources, 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dj.12725
2.Halitosis: Current concepts on et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13452/
3.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Halitosi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https://www.aegisdentalnetwork.com/cced/2022/05/a-narrative-review-of-the-diagnosis-etiology-and-treatment-of-halitosis-over-the-past-three-decades
4.陈仪琳,吴亚菲,杨靖梅.口腔异味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医药,2023年12月第30卷第34期
来源:医学界
责编:凌 骏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