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实践队赴景德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央广网景德镇7月28日消息(记者刘培俊 通讯员郑章云 何德筠 乐圣粤)7月20日至7月23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赣鄱绿梦 文化织行”社会实践队,深入景德镇市,聚焦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在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调研(央广网发 马亚妮 摄)
访瓷都文脉 寻古瓷之源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实践队成员们热情满怀来到了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穿过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大门,步入陶阳里,龙珠阁、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等一一展现在眼前。这里是千年瓷都的缩影,承载着无数瓷器故事的起源。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这是《天工开物》对制瓷工序的记载。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实践队寻到了古代制瓷作坊,拉坯、利坯、施釉、画坯等各道工序展示在眼前,队员们被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所吸引,亲眼见证泥土在指尖逐渐幻化成素坯的神奇过程。从清代镇窑到明代葫芦窑,从元代馒头窑到宋代龙窑,队员们先后参观了13座历代典型瓷窑,古代制瓷窑炉的构造和演变过程被清晰呈现。实践队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巷陌间,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古建筑都在无声地诉说瓷都的文脉。
实践队在古代制瓷作坊参观制瓷工序(央广网发 郑章云 摄)
探瓷校智慧 明陶瓷之魂
带着对瓷都深厚文脉的敬仰,实践队踏入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景陶”师生和实践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交流。围绕大学生思政教育,双方各自分享了本校思政工作的经验做法,在交流学习中双方都认为社会实践思政课堂的延伸,文化传承是思政教育的抓手,赓续文脉青年大有可为。“材料工程、艺术设计、考古,甚至经济管理等众多专业都是围绕陶瓷开展教育教学”,“景陶”的老师系统地向实践队介绍了学校传承陶瓷工艺与文化的情况,实践队也通过学校展厅中一件件展出的作品,更直观地了解到陶瓷精神的内涵。
千年积淀,窑火不熄。景德镇陶瓷文化凝结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践队在参观中惊喜地发现,“景陶”红砚社的师生将陶瓷艺术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紧密结合,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红色文化作品。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交流学习,也让实践队员更深刻地了解陶瓷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实践队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交流座谈后双方一起在广场合影(央广网发 乐圣粤 摄)
品瓷变古今 悟传承之道
“希望你们大学生能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下去,传承下去,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装饰代表性传承人徐玉闺深情寄语实践队。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实践队的最后一站,这是他们景德镇之行的深度沉淀与总结。在馆内公益讲解员的带领下,从第一展厅到第六展厅,呈现在队员们面前的展品见证了从陶到原始瓷的质变、成熟青瓷的诞生。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元明的青花、清朝的粉彩珐琅彩、民国以“珠山八友”为代表改良的粉彩、一部陶瓷发展史犹如画卷展开。在这场跨越古今的陶瓷文化之旅中,实践队切身感受到因瓷而生的景德镇,正因瓷而变、因瓷而新,谱写“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新时代篇章。队员们在烈日中始终热情昂扬,触摸历史脉搏,思悟传承创新之道,希望让千年瓷都的璀璨光芒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实践队队员与青花装饰代表性传承人徐玉闺女士交流(央广网发 马亚妮 摄)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秉持初心,将所学所感融入实践,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