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东晋义熙元年的一个烈日炎炎的日子。
那年的立秋刚过,天气却依旧炎热得让人难以忍受。在彭泽县方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鹭鸶埠村,这里的村民正冒着酷暑,辛勤地在村边挖塘蓄水。这个村庄不大,仅有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位村民。他们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就在这时,村口出现了一大一小两位不速之客。大的那位先生约莫四十岁,一副读书人的模样,气质非凡;小的则是个书童,背着一个背篓,里面装着文房四宝和几个菜团。他们的出现,引起了村民的好奇。
先生看着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不禁也起了好奇心,想要加入他们的行列。人群中,一位年迈的老人注意到了这位外来的先生,他心中感激,递给先生一把铁锨,说:“先生,多谢您来帮忙。”先生接过铁锨,微笑着问道:“老人家,今天怎么这么多人一起干活呢?”
老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回答:“先生有所不知,我们新来的县令陶渊明,他不仅不催税,不征粮,还时刻关心百姓的生计。他上任的第一天,就亲自下乡督促农耕。我们怎能辜负他的一片心意?我们村虽然靠近湖边,但地势较高,从湖中取水反而不如挖塘蓄水来得方便。我们都姓陶,与县令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我们决定带头在村边挖两口水塘,给周边的村庄做个榜样。”
先生听后,乐呵呵地说:“原来如此,只听说兄弟齐心能伏虎,没想到做官也得靠家族的帮助。老人家,我替那位陶县令谢谢你们了!”
老人摆了摆手,说:“先生多礼了,您又不是陶县令。”
先生笑了笑,问道:“你们见过这位新县令吗?”
老人摇了摇头,说:“不认识,但他姓陶,认作本家必不错。”
先生微笑着点了点头,心中似乎有了几分明了。
转眼到了午饭时分,老人热情地邀请先生和书童进村吃饭。然而,先生却执意不肯,他拱手道:“多谢老人家的好意,我们还有要事在身,就不打扰了。”说完,他带着书童继续赶路。
老人见他们不肯留下,心中过意不去,偷偷往书童的背篓里塞了几个黄橙橙的梨子,说是让他们途中解渴。
先生和书童在湖边的一棵老树下歇息,书童递上菜团。先生看到背篓里的梨子,立刻明白了是老人送的,他严肃地对书童说:“这几个梨子我们不能要,你送回去吧。”
书童一脸不解,问道:“先生,不就是几个梨子吗?何必这么小题大做?”
先生郑重地说:“童儿,你错了。在大灾之年,几个梨子足以救命。我小时候,曾经历过一次逃荒。那时,到处都是饥荒,大户人家也朝不保夕。我的亲戚把背篓里仅有的一个菜团子给了我,自己却饿得奄奄一息。幸运的是,途中一位老妪给了我们两只梨子,亲戚才得以缓过来。如今连年天灾,这几个梨子对灾民来说是多么珍贵啊!”
书童听后,二话不说,立刻把梨子送还给了老人。村民们这才知道,这位先生原来就是他们新来的县令陶渊明。
陶渊明的到来,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他的谦逊和仁爱。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疾苦,更以身作则,带领村民们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在彭泽县的日子里,陶渊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