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小马宝莉”的卡牌盲盒在未成年人中风靡。
据央视财经报道,有家长反映孩子为抽此卡牌盲盒半年花费近10万元,且一张卡牌评级后能卖到21万元。
在很多城市商场,卡牌盲盒的火爆随处可见。无论是老牌IP“奥特曼”,还是新晋顶流“小马宝莉”,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然而,爱并不简单。
卡牌盲盒里的内容随机,往往有“普通卡”和“稀有卡”之分。孩子们为了抽到稀有卡片,不停地购买,家长对此苦恼不已。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买单本来没什么不妥。但对未成年人,如果放任其不加节制地“为爱买单”,卡牌盲盒就变了味。
在报道中,有小朋友“爱上了抽卡,平均三天抽一次卡,每次会花费500元到600元”,还有人“5天花了5万多元”。而卡牌的价格,“最便宜的为60元,最贵的达4000元”。
未成年人如此高频率、大额度消费,早已超越了正常娱乐消遣。小孩的认知尚未完全成熟,对于金钱的概念并不健全,卡牌盲盒玩过头,就变成了危险的游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文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也需要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实际销售的小卡牌,正游走于监管的约束之外。
不同于过往的卡牌收藏,如今让孩子疯狂的小卡牌,因为商家、直播间等多重因素的加持,变得渐渐失控。犹如博彩一样,引得未成年人为其冲动消费、过度消费。
商家打出各种噱头,吸引未成年人消费。这些噱头往往诱导性极强,对于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很难不自投罗网。
同时,“拆卡主播”兴起,在直播间拆卡热潮中,不少未成年人不仅买卡,甚至做起了“拆卡主播”。可见,平台对于相关规范审核不严,售卖商品时也不会对下单人的身份进行核查。
反过来,直播间里的奖励玩法却在不断加码。流量加持之下,既增加了曝光量,又扩大了抽卡的刺激性,青少年很容易因此购买成瘾,并滋生攀比、赌博的心态。
小朋友拿卡牌进行比较和交换,稀有卡拥有者有面子,在小圈子里,手里稀有卡最多的孩子会被仰视,卡牌成了未成年人社交的一种硬通货。
卡牌盲盒商业模式,在于其获得方法是不断引导人投入其中,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沉迷机制设置,其博彩性质引发争议。
与此相关联,卡牌一类的产品是否属于盲盒,卡牌的现金回收产业,二手市场流通,仍处于灰色地带。
基于体育、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的大量粉丝基础,收藏卡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因此,未成年人“集卡成瘾”必须引起关注,若不加规范,收藏卡市场一味疯狂收钱,小卡牌引爆的将是大风险。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