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5
央广网成都7月31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同治龙窑,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永兴街道丹土村,是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官窑,分布面积约716平方米,拥有150多年的历史,也是至今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的历史古窑,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同治龙窑沿山坡由下至上逐级而建,依山势倾斜,因形如俯卧之龙而得名。其长约60米,宽11米,顶端高约4.8米,倾斜角在15至20度之间,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为大火膛和主燃烧室,窑床两边由几十个窑仓组成,窑尾则是烟囱。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丹土村所特有的红土,耐高温、黏性好,十分适合烧制陶器,所以我们村儿的制陶的历史十分悠久。”同治龙窑传承人周德才介绍道。
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匠的非凡创造,利用自然山坡和火焰上升原理实现高效热能利用,可烧制各型陶器。如今,同治龙窑已荣获众多殊荣,被评为《成都市第十七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永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现年68岁的周德才,是同治龙窑的第三代传人,在传承领域里成绩斐然。2023年2月,周德才被认定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陶传统制作技艺(永兴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9月,被评为四川天府新区第一批“乡村工匠”。
走进同治龙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手工制陶时代。窑工们熟练地运用着传统工具,将泥土揉捻、塑形,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技艺和情感。从普通的泥土到精美的陶器,这一过程不仅是物质的转变,更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烧制完成的土陶器皿(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手工制陶(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近年来,为了让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于这一古老的行业,为同治龙窑注入了新的活力。
采访当天,周老师和其他传承人正带领一群小朋友参观并介绍同治龙窑的历史与制陶工艺。孩子们对制陶充满好奇,专心聆听。动手环节,他们手握陶土,认真塑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拉坯、拔高、塑形、抛光等环节,红色的陶土在孩子们手中逐渐变成了茶碗、杯子、花瓶等器具,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学习传统工艺的种子。
“我干这一行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这也是我这辈子都要坚持做的事情。学习制陶需要足够的耐心,更要有耐力,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加入其中,将这门优秀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周德才说道。
非遗技艺体验课堂(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小朋友们正在认真学习陶艺(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在同治龙窑走过的岁月里,是一代又一代陶艺匠人的坚守,他们不仅传承着传统的技艺,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使同治龙窑的陶器既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
如今,同治龙窑的陶器不仅仅是实用的生活器皿,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燃烧百年的古窑见证了中国传统制陶工艺的博大精深,也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