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明明是节俭,被人嘲笑贫穷时,你必须证明一下自己的经济实力;
被人误解时,你一遍遍跟人摆事实讲道理,非要争个是非对错;
有人吐槽你胖,你不惜节食,也要扭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可说到底,费力又不讨好地争这口气,真的有意义吗?
01
写文这些年,我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读者,也免不了遭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一开始,我会在评论区,不厌其烦地跟人一次又一次分析文章脉络,把对方误解的点,做深层次的剖析。
结果却事与愿违。
一个点解释完,对方可能又会讲些无关的事来攻击我,总之,非要给我判个“死刑”。
然后我才发现,在已经产生的偏见面前,再多的澄清与自证就是场无用功。
这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证陷阱”,意思是:有人给你贴了一个标签,一旦你想反驳,就陷入了对方的圈套。
因为当我们感到被误解时,内心往往变得焦躁不安,并随之生出一种强烈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
而这种冲动越强烈,我们就越容易被这种感受所剥削。
或许一开始,我们只是单纯想要以自证的方式,来证明自我的价值。
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心中始终别着一股劲,我们的心境会慢慢失衡,被眼前的困局牵着走,就会偏离初衷。
更糟糕的是,那些质疑我们的人,很多并不在意真相,他们也许只是想看我们脸红自证的样子。
所以,与其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一有不和谐的声音,就掉入“自证陷阱”,陷入自我内耗的死循环,倒不如,果断切割、迅速远离。
要知道,避免落入圈套最好的方法,永远是不闻、不理、不纠缠。
02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却不是那么容易。
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我们也不是对生活中所有的事,都有解释的欲望。
但偏偏某些特定的点,总会让我们有过激的反应。
这往往是因为有些话语,恰好戳中了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怀疑,我们认同了对方攻击的话语,所以才会情绪激动,喉咙哽咽。
比如我爱好文字,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热爱,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所以当有误解出现时,我本能地对自己的文字产生了怀疑,拼命自证以获得读者的认可;
又或者一个微胖的女孩,她也知道自己可能身材不好,当被人说胖时,正好印证了她的想法,所以她本能地想用节食等方法,以自证自己也可以是漂亮的。
由此可见,人的心底都有个潜藏的规律: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产生反应,那些自证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的,也正是我们在某些程度上对那些否定的认同。
但这恰恰是自己内心不够坚定、不够自信的体现。
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曾说过:
“只要你还在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他们就能奴役你;只有你再也不用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个世界上,有人懂你,就一定有人误解你;有人信你,就一定有人质疑你,但这都无法定义你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我们最无法左右的,就是别人的思想。
与其苦苦自证,无谓消耗自己,不如试着把自己当局外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把真相留给时间,毕竟人生不需要证明,只需自我实现。
0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被人温柔以待,可对我们最严苛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而我们之所以要避免自证陷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要跟严苛的自己和解
电影《走走停停》中,吴迪身上有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那就是无论别人,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怎么看待他,他都能坚守初心,不费心向人证明,更不会在他人的否定中怀疑自己。
他做的只是在默默坚守中,静待时间证明。
你信吗?
站在1楼,有人骂你,你很生气;站在10楼,有人骂你,你以为别人在跟你打招呼;当你站在100楼,有人骂你,你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
人生很多时候,不被理解是常态,但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相信自己坚持的意义。
更多时候,争口舌之气也毫无意义,人生苦短,我们需要像吴迪一样,别人怎么想不重要,只要自己能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对的地方,去努力提升自己,总有一天能彻底摆脱底层纠缠。
此时再遇到质疑,我们才能内心坚定,绝不内耗,并从容地说一句:
“让我解释,你配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