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语言是一门学问,看文化人交流,那更是学问中的学问。
前排左一为易中天,1947年出生
2005年,易中天开始在《百家讲坛》中向大众讲述历史,因为说话实在是通俗、生动接地气,最后愣是凭借这一点,在当时的年代就聚集起了大量粉丝。
后来还被直接称为“易中天现象”
但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易中天的爆火,跟风追捧的人不少,批评者同样存在,隔空“暗讽”还好说,但要是当面说到易中天脸上了,那真的是“一句好果子都别想吃”。
比如某位“央视主持人”,在个人单访中句句犀利提问,最后反被怼的连连苦笑。
近况一点没变:还是那个味儿
打开易中天的账号,还能看到他仍旧活跃在各大讲座的身影。
虽然眼角已经下垂严重,眼袋、老年斑更是清晰可见,已经77岁的他堪称经历了两次“三十年巨变”,却仍能精准把握住当代观众的爱好。
就说他这期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传承讲解视频,评论区就有很多网友,认真的跟着分析讨论。
看起来还颇有几分当初“百家讲坛”粉丝们,坐在街头巷尾一张嘴就能“一起品三国”的盛况。
除此之外,易中天现在似乎主要在“研究科普”南北差异。
不得不说,从这就能看出,易中天对于如何抓取观众感兴趣的话题,那是真的“手拿把掐”。
毕竟随着交通的便利,大家现在走出家乡四处旅游已经轻轻松松,可也正是因为开始往外探索了,才返现南北方的“笑话”那真的是讲都讲不完。
而这也恰好对应了他当初笑着回怼主持人王志的那句话:我在生活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这么讲话的,那时候也没人来管我啊?你说这到底算不算刻意?
《百家讲坛》当时捧红的学者教授很多,王立强、郦波、阎崇年、纪连海等等,但要说谁最为老百姓们熟知,那应该就是易中天。
易中天、阎崇年、于丹和王立群
2005年入驻节目,2007年就已经开始出书,那时候的易中天,曾因为狂热的粉丝签售会,一天消耗近10只笔。
而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葛红兵,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最早开始对易中天的“品三国”提出质疑。
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易中天可以休矣”的博客,公开表示易中天把“大众化变成娱乐化、把庸俗伪装成通俗”。
他觉得,这才是易中天爆火的原因。
而当易中天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也问出了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这位主持人不知是不是为了节目效果,那话说的真的是老直白了:
“百家讲坛里不止你易中天一个,为什么你现在这么火?你的诀窍在哪里?”
好家伙,这简直就是在点名说易中天“搞小手段了”,如果易中天真的是敞开了“分享心得”,那可能反而坐实了“批评”。
而易中天却稳如泰山:“我没有任何诀窍,平常怎么说话,我在节目里就怎么说话。”
不得不说,这确实也是易中天讲座和节目的一大特色,他给观众的感觉似乎从来都是“讲真话,说人话”,就和日常生活大家一起闲唠嗑一样。
眼看这个“坑”没能绊住易中天,主持人扭头又来一招:“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上电视会让他们感觉别扭,那你易中天在节目中和平常一模一样,是因为你感到舒适吗?”
不知道是不是主持人事先准备好的,但可以看出来,他似乎是在借着“自己的嘴”,向易中天问出了很多“批评者”的心声。
不过不管怎么说,就节目而言,这些“刁难”现在确实是从主持人嘴里说出来的。
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提问,易中天则选择开始掌握“主导权”,他是这样回答的:有时候舒适,有时候不舒适。小小的关子已经卖出去了,就看主持人“跟不跟”。
为了节目效果,主持人表现出饶有兴致的样子询问:什么时候会不舒服呢?
眼见对方已经踩坑,易中天慢悠悠的回答道:要是遇到一档无聊的节目,遇到一个蹩脚的主持人,那自然是不舒服喽。
好家伙,这就是说一句“指桑骂槐”也不过分吧,看易中天这犀利的眼神,简直是直直的盯着支持人。
可能这就是文化人说话吧,真的是让人通俗易懂,“有苦难言”。
有网友忍不住表示,怎么感觉提问人好像更喜欢用激怒对方的方式,让受采访者的讲话更有料一些,鲁豫做主持人也是这个风格。
还有网友称:“大师不愧是大师,一般人还真接不住这主持人的话。”
而针对上海中文系主任葛红兵的批评,这次主持人也大方拿到易中天面前提起,针对这个“通俗还是庸俗”的问题,易中天让主持人举例。
主持人继续踩雷:比如你把丞相直接称作‘帅哥’,有人说你是故意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有点贻笑大方。
一句“贻笑大方”,把易中天都听愣了,甚至忍不住重复了一遍,可能也在想这到底是谁能说出这种话来。
从这点就能看出,当时有些人对易中天的批评,应该已经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了,对此易中天则选择直接用“原著”回怼:
如果诸葛亮这样的人,都不能算是“帅哥”的话,那到底还有谁能叫帅哥呢?原著说他容貌甚伟,好家伙,难道你让我叫他伟哥?这样是叫出来,那不是更加“贻笑大方”了吗?”
几波有理有据的回怼下来,主持人也忍不住扶着眼镜笑出了声,看样子是心服口服。
结语
易中天在节目中当着主持人的面还说:“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学者们上节目说话必须咬文嚼字。”
而这似乎也是他多年讲学一直坚持的原则。
用最通俗易懂,并且紧跟潮流的词汇,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跟随他一起学习历史,探索传承,不管易中天的评价有多两极分化,都不能否认他在历史文化传播这一块,确实值得尊敬。
如今易中天已经77岁,2023年还被厦门大学返聘,如今还一直坚持讲学。
大家还在关注易中天老师吗?
信源:原文取材于易中天百度百科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