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一线工人”,他深耕航天领域40余年,为160多枚火箭焊接“心脏”,先后攻克300多项“疑难杂症”,用“金手”为火箭研制保驾护航。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高凤林。
近日,由高凤林所完成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高效能氢氧发动机焊接制造技术”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当“一线工人”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组合在一起,一种振奋人心的化学反应随之产生。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主角,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岗位都能大有作为。
勇于创新
突破极限
在许多人眼中,焊接技术或许并不被视为尖端科技。然而,在航天领域,这一技艺至关重要。如果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那么焊接技术便是这颗心脏跳动的保障,直接关系到火箭发射的成败。
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高凤林和团队直面一系列焊接上的挑战,他们的创新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高凤林回忆道,在新一代氢氧发动机的技术攻关中,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高压泵的波纹管研制一度陷入僵局,但他和团队不畏艰难,连续一个月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攻关,最终在规定时间内攻克了这一难题,拿出了全套合格的波纹管组件。
面对发动机推力室稳定装置的加装问题,高凤林大胆创新,采用低熔点氩弧钎焊的方法进行连接。在一个月内,他们通过大量试验,成功研制了专用焊丝,解决了焊接难题,为稳定装置的加装开辟了新路。
在软钎焊加工的发动机组件合格率不足40%的情况下,高凤林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查阅资料、做试验、分析成因机理,进行优化控制和改进,最终将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0%,满足了批产的需求。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上得到应用,为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推广应用至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等。此外,相关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大飞机、高铁、舰船、核电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面对重重困难,高凤林从未退缩。他坚定地表示:“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一次次超越创新、一次次突破极限,让我的焊接技艺、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让我倍感荣耀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前行的目标。现在,我正带领团队进行新技术的突破攻关,为推进重型火箭、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等发动机焊接研制,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国际舞台上的
中国焊接技术代表
选择航天事业,便意味着与高难度挑战同行。火箭这个庞然大物,高如20层大厦,重达数百吨,却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或螺丝的失误,在飞行中瞬间解体。焊枪之下,每一次精准的点焊,都需要力道与时间的完美把握,稍有不慎,便可能埋下隐患。
为掌握过硬的焊接技术,高凤林一面虚心向师傅求教,一面勤学苦练。他在吃饭时用筷子模仿送焊丝的动作,喝水时端着缸子练习手的稳定性,休息时举铁块锻炼耐力,甚至在高温下观察铁水流动的规律,只为练就一手过硬的焊接技艺。
20世纪90年代,高凤林在焊接界已经小有名气,时常有厂外甚至国外的项目,在遇到关键技术难题时辗转找到高凤林“救火”。
例如,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膜盒的焊接生产中,就曾面临技术难题:要在薄如发丝的高精密度焊接中保证零件不变形,同时还要通过氦气检漏的考验。高凤林受邀前往,从工艺过程、夹具设计到焊接生产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方案,并最终攻克下这一难题。
2006年11月底,高凤林还参加了一次“国际级大考”——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秘书找到高凤林,希望其解决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最终,在多次论证试验后,高凤林成功解决了这项国际难题。
2014年,高凤林代表国家出征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凭着自己娴熟的工艺,一举夺得三项世界金奖。
培养更多优秀
航天高技能人才
自1980年踏入车间一线起,高凤林已经默默坚守了44个春秋,从青涩的“小高”成长为众人敬仰的“老高”。车间角落的会议室里,金色的奖杯奖牌和红绒锦旗熠熠生辉,见证了他无数的荣誉与成就。
但对于高凤林来说,个人的荣耀远不如传承与培养重要。他将培养更多优秀航天高技能人才视为己任,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方法。他所倡导的“师带徒”“一带一”模式,以及所创造的“焊接”育人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
他不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在理论总结上不断精进。他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并多次参与相关航天标准的制定。通过自学、实践、总结,他逐渐成为国内权威的焊接专家,将深厚的理论与精湛的技艺结合在一起。
2005年,高凤林所在的班组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成为航天一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作为班组建设示范基地,高凤林班组在出模式、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方面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15年,高凤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
在高凤林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焊接大师的卓越技艺,更看到了一位航天事业栋梁的精神传承。这些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的集体,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孕育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才,让一线工人的技艺得以延续,让航天事业的火炬得以传递,共同铸就中国航天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资料:
1.“全国总工会”公众号.再登领奖台!全国总工会提名技术工人创新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中国工人”公众号.全总兼职副主席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3.北京青年报.高凤林:站在巅峰之上的大国工匠
4.新京报.铁裁缝高凤林 为火箭“焊心”38年
5.央视网新闻网站.高凤林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整理:赵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