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面对庞大的战争消耗,直接抢夺占领区已明显不够,这年起,日本开始在占领区建设大批工厂以提高掠夺效率。
仅1937年的沈阳铁西,日本财阀建厂的投资额就超1亿日元,那时的1日元购买力很强,相当于同期的0.3美元,而且其中不少工厂规模都是世界级的。
在侵略者手中,这些工厂是战争机器,但在中国人手中,却锻造成新中国的荣耀,就如1937年设立的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它在建国后成为著名的红梅味精厂。
1
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渊源要追溯到1908年。
这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在一次晚餐中注意到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很鲜美,研究后发现,这种鲜味的来源是谷氨酸。
随后,池田获得了谷氨酸钠的制取专利,并注册商标“味之素”,此后池田又得到铃木财团支持,将其在1909年产业化,这家企业目前已成为国际食品工业巨头。
但实际上,德国化学家瑞特豪森在1866年就从小麦面筋中提取到了谷氨酸,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而池田此前曾留学德国,很可能当时就已了解谷氨酸。
1914年,味之素进入中国,卖得很贵,但依然很快打开市场,味之素由此获得了巨大利益。
不过,在爱国实业家吴蕴初的努力下,国产味精很快崛起,日军全面侵华前,除日军占领的东北外,其他地区已很难见到味之素的踪影。
1933年,为扩大在华利益,味之素在沈阳开设奉天事务所,随着侵华战争扩大,恰逢此时以大豆豆粕为原料取代小麦研究成功,味之素又进一步在沈阳设立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
与那些煤矿、钢铁厂、机械厂一样,这家食品工厂也成为压榨中国资源的战争机器。
2
1945年,日本投降,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被国民党接收委员会农林组接收,次年更名辽宁营工厂。
在国民党手中,这家工厂经营惨淡,在被接收后的8个月中,仅生产7吨味精,随后就因缺乏原料停产。
直到沈阳解放,这家工厂才翻开新一页。该工厂先是划为辽宁营光华酿造总厂沈阳味素分厂,后改为沈阳味精厂。
1962年,沈阳味精厂推出了“红梅”品牌,从此进入辉煌的红梅时代,随后,沈阳味精厂大胆改革生产工艺,用微生物发酵法代替原有的水解法,用淀粉原料代替豆粕原料。
新工艺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产品的纯度也更高,不仅有结晶匀整、颗粒大、色泽光亮等外观优势,吸潮性也更小,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成为沈阳轻工业的王牌。
在1974年,红梅味精获得出口免检权,最高年出口量达1300吨,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1985年,中国每5包出口味精,就有1包来自红梅。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红梅味精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这一时期,沈阳味精厂成为亚洲最大味精厂,红梅味精被作为沈阳特产,成为市场爆款和亲友馈赠礼品的首选,并自1979年起连续三届获得沈阳国家质量金奖,这是沈阳首个。
进入九十年代,红梅味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既是味精行业首例,也是整个东北的首例。
1998年,沈阳味精厂为适应市场经济而改制,成立了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遗憾的是,沈阳红梅在“味道的商战”中逐渐落败,在2014年被裁定破产。
3
不过,红梅味精这个品牌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沈北新区重新组建了沈阳红梅食品有限公司,沈阳人依然可以品尝到老味道。
而红梅味精位于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的老厂区也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涅槃重生。
2018年,万科接手红梅味精厂改造项目,将遗留下来的约6万平厂区和13栋工厂遗留建筑改造成了文化创意园区。
1939年建成的原料库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LiveHouse,发酵车间变成了发酵艺术中心,厂工会活动室改造成了全国唯一的味道博物馆,还有发酵罐与管道组成的雕塑,宣示着老工业基地特有的质感。
旧日的红砖与潮流的设计、崭新的水系、草地相映成韵,既展露着深沉的东北情怀,也跃动着时代新潮向。
如今的红梅文创园是沈阳市夜经济示范街区、市级示范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基地,还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AAA景区等新标签,它为老厂注入了新灵魂,塑造出沈阳铁西迈向新时代的新群体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