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旬,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县遭遇湘桂黔三省军阀的联合围剿,被迫进行快速转移。担任后卫任务的红18师52团为掩护主力转移,将敌人吸引至困牛山一带,在那里与敌军展开激战。
战至最后,红18师师长龙云率200余名战士顺树藤爬下悬崖突围,山上还有不足两百名战士负责阻击敌人。龙云撤退前叮嘱他们,将敌人引开之后迅速想办法突围,然后追上大部队。
52团团长田海清率领剩下的战士向山顶转移,吸引敌人的火力。
但诡异的是,从此以后这支百余人的队伍便神秘消失了,龙云率部突围不久被俘英勇就义,和他一起突围的战士后来一直惦记着那些在困牛山失散的战友。
红六军团的领导也牵挂着这支掩护战友转移的52团战士,他们到底去了哪里?是牺牲了还是被俘了?为什么没有任何消息,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建国后,红六军团的老将军们心里还是放不下这支红军队伍,就算是牺牲了也总得有个说法,不能无缘无故就这么没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所以,他们派遣红二方面军的军史专家远赴贵州石阡县去实地调研。
军史专家抵达石阡县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走访、取证工作,但结果却让他们感到无比惊讶。石阡县地区群众都知道1934年红军主力部队曾经在这里和国民党军阀进行过一场恶战,但是他们要找的那支红军小队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不仅没有人听说过这支红军部队,而且就连“困牛山”这个名字,当地人也从未听说过。
专家们陷入了迷茫,如果是一支百余人的部队在茫茫大山之中失踪了,倒也不足为奇,但是一座山不可能凭空消失啊。这支部队和那座山,到底在哪里?六十年代那次军史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七十年代,党史研究部门再次组织考察团队进入石阡县调查当年那支神秘消失的红军队伍,但依旧没有查到任何线索。
从此之后,这支凭空消失的红军队伍和那座“困牛山”,就成了一桩迷案,久久未能揭开。
直到三十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才得以将这个迷案解开,他们终于找到了那支消失的部队,以及那座神秘的“困牛山”!
2002年,贵州省石阡县召开县人代会期间,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在和基层代表聊天的时候听说了一个奇异事件。
在石阡县龙塘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甘溪槽村的小村子,这里是石阡县和思南县的交界处,崇山林立,极为偏僻。
这个村子很小,和外界的联络也不多,村民世世代代都靠着大山耕种、打猎。不过,这个村子里的人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习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们要冲着村边的一座山焚香烧纸,磕头跪拜,年年如此,但外人却说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杨又铸对历史和民俗很感兴趣,于是找到知情人询问他们为什么要在重阳节这天祭拜,祭拜的是什么神?
知情人透露,重阳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只有这一个村子会在这天拜山,并且他们不是祭天,也不是拜地,更不是求山神爷保佑。据他们自己说,这天祭奠的是“红军”!
重阳节焚香烧纸祭奠红军?杨又铸头一回听说,这个故事让他疑惑不解,但紧接着知情人说出了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村子里的人在这天要到一座山脚下祭奠,这座山被村里的人叫做“困牛山”。
“困牛山”听到这三个字,杨又铸猛然间想起来,内部资料上曾经记载过,三、四十年前,中央军史研究组曾经组织调查团到石阡县调查红六军团一支诡异失踪的队伍,并且还要寻找一个神秘地址,那个地址就叫“困牛山”。
杨又铸将这件事情和甘溪槽村的奇怪习俗联系了起来,随后他和同事查询、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调研当年红六军团经过石阡县的历史。
经过数年的实地艰苦调研,杨又铸带领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团队,终于确认当年红六军团神秘失踪的那支部队正是甘溪槽村村民祭奠的人。而他们失踪的地方正是甘溪槽村村外的那座“困牛山”。
据甘溪槽村村民介绍,这支百余人的红军队伍当年为了拯救村民,全部从困牛山悬崖上纵身跳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村民感激这些红军战士,所以从那时起年年都要祭拜,这个习俗已经传承了七十多年!
那么当年在这座困牛山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百余名红军战士为什么会选择集体跳崖?甘溪槽村的村民又为什么要祭拜他们呢?故事还要从八十多年前的那场战斗说起!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利,鉴于形势需要,上级最终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当时称之为“西征”,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万里长征。但当时并不清楚最终要向哪里转移,哪里最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8月,位于江西遂川地区的红六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他们将作为中央红军西征的先锋部队,为主力部队开道。8月12日,红六军团领导机关正式成立,军团长为萧克,王震担任政委,任弼时是中央代表。
红六军团于10月4日,进入贵州瓮安猴场地区,此时得到了朱德签发的一份最新命令。朱德命令,鉴于桂系正向南开进,并且红二军团已经占领印江,红六军团迅速向江口前进,不得继续西进。
红六军团原计划是在石阡西渡吴江,这样就能甩掉紧随其后的桂系部队,我们的战士们也能得到足够休整时间和补充。
如果按照军委的命令,放弃西进转而北上,如果情报属实桂军真的已经南下,不再对我军继续追击,我们倒是可以喘口气,北上和红三军团汇合。
但如果情报有误,桂军没有南下而是汇合湘黔二军对我形成包夹之势,我军则有可能陷入重围之中。
任、萧、王经过讨论,最终还是决定服从中央的命令,放弃西渡乌江,调头北上。但事情并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决定导致了红六军团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当中。
原本桂系已经决定南撤,但后来又接到命令,继续北上会同湘黔二军于乌江东岸剿灭红六军团,绝对不能让其与红三军团会合。
10月6日红六军团开始向石阡县方向前进,次日在石阡县甘溪一带与敌军不期而遇。双方随即展开激战。由于部队极为疲惫,红六兵团将士虽奋勇拼杀,最终由于寡不敌众,陷入敌军重围之中。
军团长萧克率主力部队突出重围,由于前去与红三军团会合的道路已经被敌军阻断,因此他们暂时只能在石阡县区域的崇山峻岭之中与敌军周旋。
湘黔桂三省军阀在此地集结了24个团的兵力,下决心要在此地彻底剿灭红六军团。红六军团在此人生地不熟,所携带的弹药和补给非常有限,部队因为连续行军作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整,此时的状态极差。
10月15日夜间,红六兵团主力部队转移到龙塘镇区域,负责主力部队前卫任务的红18师在板桥宿营的时候突然与敌军遭遇。由于当时已近深夜,双方都不清楚对方的底细,当夜都没敢轻举妄动。
萧克命令部队提高警戒,简短休息一夜之后,于拂晓时分迅速转移,以图摆脱敌人的追击。而此时在附近围堵红六军团的敌军部队足有十几个团。
萧克明白,如果不迅速与敌脱离接触,红六军团这次真的有陷入重围,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他决定让擅长坚守的红18师担任后卫任务,掩护主力撤退。
萧克给红18师师长下达了断后命令,然后命令王震带领先头部队开道,自己率兵团主力随后跟进,红18师在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立即追赶主力部队。
红18师师长龙云回复萧克,保证完成任务,可他现在却遇到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原来前一天晚上,师炊事班苍茫在龙塘镇买了些材料做饭,由于他们初来乍到,错把当地特产的桐油当做了食用油,战士们吃了这东西炒得饭菜,一整夜都在拉肚子。
龙云也不例外,整整一夜都没有休息,天亮时分才停止腹泻,但此时身体差不多已经虚脱了。其他战士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对于刚刚接下掩护主力撤退重任的红18师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龙云还是决定带领他的战士们坚决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红18师虽说是一个师的编制,但那时只有一个团,八百多人,也就敌人一个营的兵力。不过这支队伍却是红六军团当中响当当的主力部队,以擅长坚守阵地著称。在靖州新厂战役的时候,上级交给52团一个关键阵地,此地的得失关系全局。龙云派出了一个主力连队坚守此处阵地。
敌人也清楚这个阵地的重要性,所以集中优势火力对这里进行猛烈射击,随后派遣大量部队冲锋。坚守阵地的52团战士们在连长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战斗胜利结束时,阵地上仅剩几名战士生还,这就是红18师坚强风格,因此龙云对打这一场阻击战是有信心的,唯一担心的是战士们刚刚腹泻了一夜,体力不支。
龙云是侗族人,出生于贵州,他很早的时候就跟随彭德怀干革命,1928年还参加了平江起义,后来便上了井冈山。
1932年,龙云因表现突出,被调到红三师军团任红7军21师师长。无论是在井冈山上,还是在湘赣边区,龙云带领部队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是当时红军中杰出的年轻将领,与粟裕、寻淮洲等人齐名。
不过这一次,龙云遇到了极为特殊的情况,让他这个百战老兵也有些担忧,他也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在以前他曾经遇到比这还要凶险、还要艰难的情况,但那都是客观条件,今天自己身体没有力气,自己的部队也没有力气,这是他这个侗族汉子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状况。
尽管力不从心,但龙云还是咬牙鼓励自己的战士们,为了主力部队能够安全转移,我们红18师一定要尽全力挡住敌人。
深秋的梵净山雾气凝重,早晨的阳光来的比往常要晚一些,红六军团凌晨五点准时开始转移,此时敌人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就是趁着极短的空隙,军团主力快速从敌人的缝隙中穿插了过去。
当军团主力过后,龙云命令52团迅速追赶主力,争取在敌人跟上来之前脱离接触。眼看这次惨烈的阻击战就可以避免,现在就只有一个总部卫生队正在渡河,等他们一过河就可以放开腿撤退了。
但突然在河对岸的树林中窜出了大量敌军,龙云仔细观察了对面敌军,至少有三个团的兵力。很显然这只是先头部队,如果让他们追上来,主力就会被拖住。
眼前这条小河起不了阻挡敌人的作用,于是龙云命令红18师所有战士立即投入战斗,务必拖住敌人。
此时主力刚刚渡河不久,萧克在最后面等待接应后续跟上来的同志,突然听到枪声大作,他知道红18师和追击部队交上火了,敌人来的可真快啊。
萧克知道龙云手上只有八百多人,而且人困马乏,根本没办法和十几个团的敌人纠缠,如果不尽快脱离接触,这八百多号战士就完了,红18师就完了。
萧克立即派人快速跟上前面的49团,命令他们派出一支人马回头接应红18师,务必将红18师救出来。
49团得知红18师情况危急,立即派出一支精干部队回头去接应龙云。
龙云的情况确实非常危急,敌人的先头部队就有三个整编团,而后续的部队也很快跟了上来。龙云率部与敌人拼死战斗,由于敌众我寡,并且火力严重落后,红18师伤亡惨重。
龙云见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很快就会被敌人彻底消灭,为了掩护主力撤退,龙云命令部队向后方密林中撤退,利用地形和密林不断向追兵射击,边打边退。
敌人的数量众多,龙云率部撤出阵地之后,敌人就分别从几个方向向他们包抄过来,很快就形成了包围圈。
龙云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和敌人死战到底,正在这个时候,49团的接应部队赶到从敌人后方防线上硬生生撕开一个大口子,把龙云他们解救了出来。
这个时候龙云完全可以率领剩余战士与49团的兄弟一起快速撤退,但是他发现敌人的速度也很快,如果他们现在就去追赶主力,势必会暴露主力军团的撤退方向。
敌人肯定会穷追不舍,我军已经连续多日恶战,极为疲惫,不久就会被敌人追上,所以绝对不能暴露主力撤退的方向。
于是龙云告诉49团的同志,让他们快去找主力,红18师负责断后,他会率部走另外一条路,引开敌人,待摆脱敌人追击后,再去与主力汇合。
49团本想劝龙云和他们一起走,但龙云坚持自己的意见,情况危急,也只能按他说的办。
这个时候红18师仅剩四百多名战士,龙云向他们做了最后的战前动员,为了主力安全转移,他决定把敌人引向另外一个方向,前路可能更加危险,但是这么做是值得的。
全师400多名勇士早就抱着必死决心与敌人战斗到底,坚决服从龙云师长的命令。
于是龙云率领这400多名勇士转向甘溪槽村方向疾行,敌人见这支特别能打的红军冲出包围圈之后,立即快速逃离,判定他们是去追赶红六军团主力。
因此,敌军也紧随其后,想跟着他们追上红六军团主力。
实际上龙云只是将敌人带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但到底往哪里走,有没有路,他也不清楚。尽管他也是贵州人,但这里他从来没有来过。
龙塘镇几乎全部都是崇山峻岭,除了常年生活在山里的当地人,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龙云带着部队,他们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当地人请他做向导,但这个向导对此地也不是非常熟悉,一面是雾气中崎岖的山路,另一面是敌人在后面密集的枪声。
慌乱之中,这个向导把他们带到了困牛山、黑滩河这边,这里实际上是条死路。
困牛山原本就是一座无名小山,可能是很早以前有村民的牛跑到山上迷路下不来,所以就被这里的人称之为困牛山。严格来说这根本就不能算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甘溪槽村的村民自己这么叫而已。
所以多年以后,红二方面军军史专家来石阡县调查的时候,当地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困牛山。而当年突围的老红军们全部坚持确认那座山就叫困牛山,所以就有了一座山凭空消失了的说法。
龙云和52团团长田海清跟着向导,越走感觉越不对劲,原本他们到达川岩坝的时候就已经快要突围了。但现在怎么好像又绕回来了,而且这路越来越难走,越来越窄,越来越高,好像走到山上来了。
向导这时候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候他才说自己对这边也不熟,原来走过几次,但现在一着急想不起来从哪里走了。
龙云和田海清听到这话,急得一蹦三尺高,这下可不得了了,几百号兄弟的命啊,万一被敌人包围了,可就全玩完了。
经过仔细观察,这个向导发现原来走到了甘溪槽村边困牛山上来了。他对龙云说,这山上是条死路,不过也不用着急,山虽然陡峭,但不算太高,并且这里的藤蔓特别结实,看你们都是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完全可以顺着藤蔓爬下去。
只要爬到下面的黑滩河河谷里,就能顺着河走出去了,到那个时候再转向思南就能渡过乌江了。
但这个时候,后面敌人的枪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近,田海清当即建议龙云率一半人马从这边的悬崖爬下去,他带着剩下的人把敌人引开,待突围之后再分头去追赶大部队。
龙云不同意,但田海清这会特别坚持,他让龙云无论如何把红18师的根留住。龙云看着自己这位老战友,眼眶湿润了。
随后,龙云带着两百多名战士顺着藤蔓攀爬了下来,从黑滩河河谷悄悄撤了出去。
田海清带着剩余不足200名战士把敌人引向山顶,凭借陡峭的山势向敌人射击。
困牛山虽然不高,但山势很陡峭,并且山路崎岖狭窄,即便是甘溪槽村的村民也很少上来,这里一不是交通要道,二没有什么珍贵药材,所以基本没有路。
敌人只知道上面有红军的一支队伍,但无论怎么攻都上不去,路太难走了,很多地方就是峭壁容一两个人爬,这时候上面只要有一支步枪守着,下面的人根本就上不去。
气急败坏的敌人集中所有重火力向山顶射击,红军则居高临下给予还击。激战中田海清不幸中弹牺牲,但剩余的红军战士依然坚持抵抗。
就在相持不下的时候,灭绝人性的敌人竟然绑架了十几名甘溪槽村的无辜村名,把他们捆绑起来,押在队伍的前面当做肉盾。
红军在山上看到敌人竟然拿老百姓做挡箭牌一点点靠前,心中大骂这些禽兽不如的畜生。
红军战士们是绝对不可能向老百姓开枪的,当他们一靠近的时候就朝天开枪,虽然敌人出于害怕向后撤退了,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招对红军很管用。于是再次逼迫老百姓走在前面,这些百姓非常害怕,不停地哭嚎,但匪军全然不顾百姓死活,若是这些人不从就会毫不犹豫的在后面开枪。
山顶上的红军战士们知道,敌人是绝不会对老百姓手软的,为了百姓为了革命,最后他们决定从山崖上跳下去,死也不当敌人的俘虏,死也不能伤害老百姓。
当十几名村民被逼走上了山顶的时候,眼前的一幕把他们惊呆了,一百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为了不伤害这些老百姓,他们摔坏自己的枪,然后纵身跳下了几十米的悬崖。
这些百姓见到红军跳崖,心中无比悲痛,纷纷跪下哭喊红军不要跳,但他们坚决的全部跳了下去。
敌人也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为了几个素不相识的老百姓,这些年轻的娃子们竟然真的连命都不要了。
这些百姓后来被放回了村里,他们立即哭着告诉村里的乡亲们,红军为了救自己从困牛山的山上跳下去了,大家赶紧去悬崖下面救人。
片刻之后,甘溪槽村的村民倾巢而出,赶到困牛山下的黑滩河河谷,眼前的一幕惨不忍睹。一百多名红军战士躺在血泊之中,把河水都染红了,很多战士的尸体已经残缺不全了。
村民们痛哭着将他们的残骸收敛起来,在黑滩河边上安葬了。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几名在跳崖过程中被藤蔓缠住而幸存下来的战士,立即将他们抬回村里救治。
但几天之后,匪军再次回来发现了受伤的红军,并强行把他们从村里抓了出来,匪军审问他们谁是龙云,所有的红军战士全都声称自己就是龙云。穷凶极恶的匪军残忍地将这几名红军杀害了。
还有一名已经奄奄一息的小红军司号员在村民家中昏迷着,也被匪军发现,并且要杀了他。村民们此时全都站了出来,指责匪军,这还是个孩子,你们杀了他,是要遭天谴的。
匪军见这名红军只剩半条命,并且确实太小了,于是便放他一条生路,没有再追究。
这名红军战士就是困牛山上唯一幸存的人,他原名叫何步荣,后来被村民陈国善收养,改名叫陈世荣,从此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可惜他没有等到杨又铸来调查,2001年陈世荣便去世了,但他生前留下了一把冲锋号,据他说在他们跳崖之前,他用这把号吹响了最后一次冲锋号。只不过这次是冲向悬崖!
因为红军跳崖的这天正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从那以后,甘溪槽村的村民每年都会在困牛山脚下祭奠这些为了救他们而跳崖的红军!
现在困牛山已经修建了红军纪念碑,成为了著名的爱国教育基地,甘溪槽村的村民也不断地向后人们讲述红军战士的故事,每年的重阳节还会继续缅怀那些革命先烈!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