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在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理解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掌握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下是高考地理中河流地貌的常考知识点。
1. 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及其形成过程和特点。例如,要求考生分析某段河流主要的侵蚀类型及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2. 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等)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特点。可能会给出具体区域的河流地貌图,让考生判断其类型并阐述形成原因。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3. 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以及阶地级数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4. 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包括选址、规模和形态等方面。比如,分析在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分布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5. 河流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例如不同地貌区的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对农业类型和发展的影响。
6. 河流地貌与交通线路布局的关系,考查考生对在不同河流地貌区建设交通线路的利弊的理解。
7. 通过河流地貌的变化,推断区域的地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
8. 人类活动(如水利工程建设、采砂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今天,小童地理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高考地理中三个常见的河流地貌问题。
一、河谷的演变过程
在高考地理中,河谷演变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河谷的形成主要是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导致。
1.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
(1)幼年期河谷:河流刚刚形成,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以向下侵蚀(下蚀)为主,河谷形态多呈“V”字形,河谷深度大而宽度窄。
(2)青年期河谷:随着河流的下蚀,河谷不断加深,同时,河流开始向两侧侵蚀(侧蚀),河谷逐渐展宽,此时河谷形态为“V”形与“U”形之间。
(3)壮年期河谷: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谷进一步展宽,谷底平坦,形成较宽的“U”形河谷,谷坡较缓。
(4)老年期河谷:河流的侵蚀作用很弱,以堆积作用为主,河谷更加宽阔,河曲发育明显,可能形成牛轭湖等。
2.河谷演变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河谷演变过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1)河流流速和流量的变化:流速快、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2)岩石性质:坚硬岩石抗侵蚀能力强,影响河谷形态。
(3)地质构造:断层、褶皱等构造会影响河流的流向和侵蚀方式。
在高考中,可能会通过给出具体的区域地图、河流剖面图等,让考生分析河谷的演变阶段,并阐述其原因。
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牛轭湖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起初,河流由于地转偏向力、地形等因素变得弯曲。
随着河流的流动,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岸壁崩塌后退,而凸岸则发生堆积,使得河道弯曲度逐渐加大。
河道弯曲到一定程度后,相邻的两个弯曲河段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
在洪水期等水流较大的时候,河水可能会冲破两个弯曲河段最窄的地方,直接连通上下游,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
被废弃的弯曲河道,由于两端与主河道隔断,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牛轭湖。在牛轭湖中,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淤积,水域面积可能会逐渐缩小。
牛轭湖形成的关键在于河流的弯曲和截弯取直。这个过程中,河流的侧蚀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三、不同形态的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
1. 扇形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湖)口处,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平面形态近似扇形。这种三角洲通常形成于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潮差小、波浪作用弱的地区。如我国的黄河三角洲。
2. 鸟足形三角洲
这种三角洲的形态像鸟足。河流入海(湖)口分汊较多,各汊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汊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沙嘴,形似鸟足。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 尖头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向入海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呈尖头状。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
4. 岛屿型三角洲
在潮汐作用较强的地区,泥沙堆积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沙岛,沙岛之间为汊道,整体形似岛屿。如恒河三角洲。
这些不同形态的河口三角洲,其形成受到河流的流量、含沙量、河口的地形、潮汐、波浪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考地理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丹霞地貌、水上雅丹地貌、嶂石岩地貌、花岗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岱固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流水地貌等。
一、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 Kras ,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软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
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x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
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