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金彪
单位 |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实验诊断科
VTE防治现状和问题系列探讨五:
规范肝素应用,实现精准抗凝
一、临床现状和问题
临床上,“肝素使用忽略血栓指标监测”的现象普遍存在!
肝素类抗凝药在“课本上”称为:间接凝血因子抑制剂,之所谓“间接”就是不能“直接”,需要抗凝血酶来“传递”。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后进一步改变抗凝血酶的构象,使得后者的抗凝能力增至上千倍,从而达到“抗凝”效果。基于此,我们在用肝素前须观察AT的活性水平。
案例一:一位骨科术后患者,常规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VTE,抗凝前凝血7项结果显示AT3水平较低(见图1),临床未关注,抗凝3天后复查血栓4项仍提示高凝,并且超声提示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没起作用?咨询检验科方知:AT3减低导致肝素效果不好。后改为利伐沙班继续抗凝,效果显著。
图1:抗凝前凝血7项(AT3水平低)
图2:抗凝3天后血栓4项(TAT仍高)
该病例充分说明了临床对肝素抗凝原理模糊,其实绝大部分检验人也不是很懂。通过以上病例的简单叙述,我们应该思考:
①临床医生是不是应该在患者入院时筛查凝血7项,观察AT3活性水平;
②检验人员是不是应该在掌握AT3内涵的基础上,发现AT3减低时及时通知临床;
③假如该案例患者入院时筛查的不是凝血7项而是凝血4项或5项(临床惯用),在不知道AT3活性水平的情况下,发现抗凝效果不好时,会不会加大肝素剂量?那后果会如何?
在临床应用肝素类抗凝药物预防VTE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问题阐述个人建议。
二、检验分析和建议
建议一:肝素应用前要检测AT3
AT活性80%,肝素抗凝效果理想;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达到原有的65%;AT活性50%,肝素抗凝效果达到原有的20%;AT活性30%或更低,肝素无效。不看AT3怎么敢用肝素!
检验建议:无论在哪个临床学科领域,患者入院时检测凝血7项是必要的,治疗中可采用单指标监测即可。如案例一。
建议二:肝素应用中要注意HIT
HIT发生率:UFH约1.0%,LMWH约0.1%。理解为:UFH比LMWH高很多,但不是无。
HIT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临床三大表现[1]:
①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可引起皮下出血(血小板不是真减少,出血不明显);
②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堆积成团,引起血小板血栓以致动脉闭塞;
③血小板聚集导致凝血因子活化,引起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以此可见:HIT导致机体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并存,陷临床于两难。
检验建议:
①评估:HIT风险大于1.0%的患者一周至少3次PLT检测,LMWH一周至少1次;
②识别:根据4TS评分发现血小板断崖式降低则考虑HIT的可能(特别注意:PLT从基础值下降一半后仍在正常范围,也考虑HIT可能);
③处理:停肝素、测肝素、换肝素。立刻停掉肝素后立刻检测Anti-Xa,决定是否鱼精蛋白逆转;采用比伐卢定或利伐沙班继续抗凝[2]。
案例二:一位脑梗患者,住院肝素化第5天,血小板从180降至25(见图3),并出现皮下出血点(见图4)。超声提示: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指标明显增高(见图5)。检验建议:停肝素、测肝素、换肝素(见图6)。通过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逐渐好转出院(见图7)。
图3:UFH5天后血小板变化
图4:下肢出血点
图5:抗Xa和血栓4项结果
图6:检验科建议
图7:患者好转出院
该病例是典型的早期识别、正确处理HIT的成功案例,临床满意、患者受益!
建议三:肝素应用中要注意肝素抵抗
“负荷量的肝素,APTT仍不达标”的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考虑肝素抵抗,易引发医疗安全隐患。应注意早期识别和及时应对。
检验建议:
①当APTT不达标、Anti-Xa达标时考虑AT3活性减低引起的肝素抵抗,临床决策是更换抗凝药物或是补充AT继续用肝素;重点强调:这种现象称为AT依赖的肝素抵抗,切勿在忽视AT3减低的情况下无限增加肝素剂量;
②当APTT不达标、Anti-Xa不达标时考虑急性炎症引起的肝素抵抗,临床决策是可以增加肝素剂量继续抗凝,同时积极抗炎。这种现象称为非AT依赖的肝素抵抗。
案例三:一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在肝素抗凝过程中发现APTT始终不达标(见图8),抗Xa检测为0,AT3检测正常(见图9)。检验提示临床:考虑肝素抵抗。立即更换利伐沙班继续抗凝,后期监测指标逐渐下降,同时通过抗炎治疗,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见图10)。
图8:负荷量肝素抗凝前期APTT不达标
图9:AT3和抗Xa
图10:沟通场景
该病例充分说明了通过APTT、抗Xa和AT3联合监测对肝素抵抗的识别、分类以及应对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议四:低分子肝素仍需实验室监测
相比UFH,LMWH副作用小,更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能将其神化。很多指南提出LMWH不需要实验室监测[3],是相对“APTT监测UFH”而言的,主要针对安全性,其抗凝效果仍需实验室监测。
检验建议:LMWH可以采用anti-Xa来监测其浓度,用以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建议五中提出)。并且所有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均可以采用反应高凝的指标来监测,例如:D-dimer、TAT等。
案例四:一位脑梗死患者导致下肢偏瘫,第6天下肢出现血栓,血栓指标明显增高(见图11),临床采取低分子肝素抗凝,在抗凝第3天、第6天采用TAT监测抗凝效果(见图12),显示出抗凝效果良好,控制了血栓发展和蔓延。
图11:抗凝前血栓4项
图12:抗凝后血栓2项
该案例充分说明了在LMWH抗凝中,可采用TAT来评估其抗凝效果,观察血栓风险变化,从而预防新发血栓形成。
建议五:肝素抗凝怕出血要测anti-Xa
所有抗凝药物都会给临床带来出血风险顾虑,肝素更是如此。那如何把控肝素带来的出血风险,尤其是在高出血风险时,如何将抗凝相关出血风险限制在安全范围,一直是临床内在需求。
检验建议:Anti-Xa活性是一特异性高的抗凝药物监测指标,可有效评估抗凝安全。有些指南指出并不推荐抗Xa作为常规监测指标,但在较多情况下采用抗Xa监测抗凝安全能获得最佳效果[4-5]。UFH的Anti-Xa活性范围:预防剂量为0.1~0.2u/mL、治疗剂量为0.3~0.7u/mL;LMWH的Anti-Xa活性范围:预防剂量为0.2~0.4u/mL、治疗剂量为0.6~1.0u/mL。结果判定:检测值低于下限提示剂量未达标,应上调剂量;检测值超过上限提示剂量超标,应下调剂量。
另外,anti-Xa检测还可反应内皮细胞分泌的类肝素样物质的存在,当无肝素治疗的患者出现anti-Xa阳性时,应考虑类肝素样物质存在,可作为出血寻因的线索之一。临床上经常会见到“未用双抗而ADP和AA减低、未用肝素而anti-Xa增高”的现象,不是结果不准,归咎为凝血机制复杂,答案总在患者身上。
案例五:一位重症患者在应用LMWH期间发现尿中带血,检验建议查anti-Xa结果为>2.0,提示肝素过量,考虑肝素相关出血,立即停肝素,第2天监测anti-Xa为0.09(见图13),血尿消失,后期继续采用anti-Xa监测LMWH抗凝。
图13:anti-Xa监测LMWH安全性
该案例充分说明了通过Anti-Xa活性变化动态调整肝素剂量,助力抗凝趋于个体化、精准化。
综上所述,对肝素携带的问题和建议作一概括(见图14),供检验和临床借鉴,以期助力肝素规范应用,并欢迎同仁、专家指点完善。
图14:一图助规范
三、结语
每个案例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寓意!
肝素使用的规范化不仅需要临床多中心、临床大数据作支撑,还需要实验室客观指标为依据。增加与临床老师沟通密度,互通有无才能彼此成全。同时,“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演变,“检验技师”向“检验医师”的转化,是大势所趋,敦促着检验人必须向临床老师学习,要从临床视角挖掘临床需求,开发实验室指标全部价值以助诊疗。
四、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6):408-417.
[2]许俊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Suppl.2):S117-S120.
[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65-71.
[4]刘晓辉,宋景春,张进华,等.中国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诊疗规范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2,47(12):1169-1179.
[5]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6):2861-2888.
系列往期推荐
01
02
03
04
系列直播推荐
编辑:笪文武 审校:陈雪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