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美
(散文)
文/石清华
有朋友说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的散文精选集《历史的面孔》写得很好。当即网购一本,迫不及待地读完了《铁血之王秦始皇》,名不虚传,值得一读。
于是像读教科书一样,字词句皆到,自认为平生少有地认真,不久便读完了全书。全书分三辑:《千古帝业》,叙写嬴政、刘邦、李世民、赵匡胤。《股肱之臣》,叙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思想家的火光》,叙写朱熹、严复、梁启超。
读完掩卷长思,又不时翻阅,觉得与从前所看的同类书有很大的不同,获益匪浅、美不胜收。
一、爽快之美。观点明确、对人物评价客观。如《千古帝业》中的标题已亮明了观点:铁血之王虽然是暴秦,但郡县制的确立又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的。流氓皇帝批判刘邦没有韬略、不思进取,但结束战乱、无为而治功不可没。对人治巅峰的李世民,肯定大于否定。对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否定要多一些。就整体而言,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是否定的。因其时间长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延缓了中国走进现代文明的步伐。对《股肱名臣》《思想家的火光》中的人物,都给予了比较客观地评价。如对曾国藩褒奖为主:
“在京任官十三年。”
“视野自比一般人更为开阔,谋略也高于当时的普通政客。”
“韬晦有术,从不张扬,没有半点文人的狂傲之气。”
为“西学欲进入中国却破门而不得其入”而扼腕叹息。对“汉奸”“卖国贼”李鸿章给予了合理的评价:“他聪明有余,智慧不足,缺乏大政治家的风度、大改革家的气魄、大军事家的胆识,不足以担当济世强国、勇猛精进之大任。”
作者为极力推崇的梁启超掬一抔悲伤的泪,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梁启超之变,不是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与个人好恶的变色龙似的小人之变,而是基于民族的进步,大众的福祉,站在时代前沿,凭着个人的赤诚与良心,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的内在召唤,承担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道义、责任与担当,追求真理与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既是评价历史人物,也应是作者唤醒民众、强国富民、走进世界的思想之倾诉。
二、恢宏之美。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中华辉煌的文化中,重大事件、明君贤臣、文化名人等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作者在这阔大恢宏的时空里,撷取几颗耀眼的明星,把弄于掌间,将其渺远的星光向一般读者娓娓道来,使大家看清了那闪烁的光芒,照亮了自己前进的路。
所叙写的人物,都把他们与历史上的人物和当时世界舞台上的人物、事件进行纵横比较,让读者看到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做,做的结果如何。这比一般的史书仅陈述事实而无见识不知要好多少。
在叙说《铁血之王秦始皇》时,将秦始皇指挥百万大军东追西讨、南征北战的滚滚狼烟泄于笔端,三言两语、举重若轻,读者已清楚明白。他建立了大秦王朝,创立的如“废分封、立集权”“书同文、车同轨”“制订《秦律》、专任刑法”等一系列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影响巨大而深远,改变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同时比较“与前秦处于同一时期并可相互比肩相互媲美的古希腊文明,其发展之源——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华截然不同。”在对比中,读者已明白东西方产生不同的人文价值观的深层原因。其巨大的时空,需仰视才见。嬴政既是明星也是暴君,为何如此?作者站在很高的历史文化的高度,简明扼要:“秦始皇在童年时期所受的虐待与歧视的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变成了他生命中的有机构成。他的补偿与报复对中华大地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已积淀在民族的心灵深处,代代相传。这种补偿与报复所采取的手段不仅仅是武力征服,还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摧残。”
刘邦的“无为而治”而无为,李世民的“为政在人”而腐败,赵匡胤的“不胜重负”而积弱,君主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想“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文臣武将们大都忠君,忍辱负重,以求“留取丹心照汗青”。思想家们大都站在时代的前列,高瞻远瞩,忧国忧民,各自开出富国强兵的良方,几乎都功败垂成。
在恢宏的历史画面上,作者只是轻描淡写便点土成金,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有不少可能还因此萌生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吧。
三、语言之美。语言是所有文化传承的外在形式,其优劣往往会影响人们对某种历史文化的认知。优美的语言是无论什么读者都喜欢的,也是优秀著作不可缺少的。
翻开《历史的面孔》,只要随意地瞄一瞄,美的语言即跳入你的眼帘。匆匆翻阅、细细品读,合卷长久,仍觉余韵无穷。
首先是精准的词语运用,使读者对复杂纷纭的历史现象、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看法了然于心。如被称赞的盛唐:“人治模式下,必然形成任人唯亲、虚伪谄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因循守旧、朋党之争、庸官当道、外戚专权、宦官为祸等诸多恶习与弊端。”简短的词语,扼要概括了唐朝近三百年的众多腐败现象。不仅如此,读者闭目思之,似乎又不遥远,某种共鸣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是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又多用短句。长句叙事一气呵成、势贯长虹。短句短促有力,即可喘喘气,又留有思考的余地。长短句交替使用,给人以抑扬顿挫之美。如“林则徐为官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封建末世的防灾、抗灾、救灾史。”长句既是叙事,又是总评人物。“自然与人为相互交织的灾串并不因为他的奔波救治减少,”长句叙述事实。“反而愈加频繁,防不胜防,”短句叙写结果,给人以深思的时间。“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古老房子,这里的窟窿堵上了,那里的窟窿会开得更深更大。”形象的比喻,使得读者明白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已不可救治的道理,还可窥测作者对试图力挽狂澜的林则徐孤掌难鸣、独木难撑的无限惋惜之情。“严复兼通古今、学贯中西、融会内外,又有留学英国、游历欧洲的亲身经历,其识见不仅远远超出过去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每每读到这些句子,心情也随之跳动,给人以参差之美。
第三是多种修辞手法、普通话、文言文、俗语、方言的综合运用,即可以使得叙事、描写、议论等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妙曼生姿,还可调节阅读者的情感,张弛有度,体会到读书之美。
“望着眼前的情景,我不由得想到了林则徐所置身的时代——一个急风骤雨横扫一切、雷霆万钧惊天动地、忽喇喇大厦将倾的天崩地裂的变革时代。”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夸张、活用等修辞手法,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明道救世”的林则徐所处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艰难世界,并为其失败伏笔。
“然而,康有为如一道炫目的闪电出现在他的眼前,于闪电所照耀、指示的学问之真谛,梁启超无法回避,也不可能放弃。”运用比喻强调了恩师对于梁启超的重要影响,虽有斗争但师恩不忘。“梁启超素以善于吸收、因时而变著称,这既是他的长处,也最为人所诟病。”他的老师康有为却又“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固步自封、顽冥不化。”运用对比,将梁启超与时俱进和康有为墨守成规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诸如此类的语言运用,在书中比比皆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耐读性,读而难忘,余韵无穷。
我读《历史的面孔》,有重回经典之感。其思想的先进,叙述的流畅,语言的优美足可当学生的教科书使用,也许有一天会如此。
多读些好书,至少可增加聊天的底气,更重要的是使得生活充实、快乐,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
(2020年10月10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