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牡丹栽培始于唐代,多分布在成都、彭州(古称天彭)、峨眉山等地,尤以彭州为盛。[14]
成都牡丹始于五代。据《蜀总记》载:前蜀宫廷种植牡丹,后蜀至孟昶也引种了许多牡丹“于宣华苑广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蜀平(宋统一全国后),花散落民间。”
南宋期间
到南宋,成都附近的天彭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种植始自唐代,杜甫曾有《天彭看牡丹阻水》诗。北宋后期,天彭牡丹已有较大发展。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记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崇宁中(1102~1106)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1119~1125)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户始盛,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彭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叶者川花,近岁尤贱川花,卖不复售”。陆游还记述了天彭赏花时的盛况:“天彭号小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帘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可见南宋时蜀人喜爱牡丹、花时狂欢的情景不亚于洛阳。《陆谱》记述了洛阳以外的蜀花34种。
四川牡丹(5张)
随着天彭牡丹逐渐扩散种植,距天彭(今彭州市)西北32里的丹景山亦以盛产牡丹而得名,成为川西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天彭牡丹兴盛的原因有三:一是“土人种莳得法”;二是后蜀灭亡后,散落民间的优良牡丹品种汇集于天彭;三是彭人多从洛阳购入新品种。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天府之国千里为墟,兵燹之驱除,顿易繁华为草昧”,天彭牡丹由此衰落。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个文明”建设如强劲的东风,给天彭牡丹带来了复苏的生机,至1980年,种植面积已达12公顷。1985年3月18日,原彭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牡丹为彭县“县花”[4],每年4月10日左右花开时节举办牡丹花会。首届牡丹花会是1986年。1994年3月,撤县改彭州市,牡丹遂为彭州市市花,牡丹花会照常举办。
峨眉山牡丹引自天彭。徐式文《蜀地牡丹考》(1993年)载:明末清初,天彭牡丹“多分散于青城寺观、嘉州寺观、灌县、温江、崇庆、新都、绵竹,特别是成都园林与附近花圃”,其中“嘉州寺观”即乐山峨眉山区的各寺院道观。峨眉山牡丹多集中种植于万年寺。这里的牡丹有些品种一年中常出现两次开花,第一次为谷雨前后,第二次为冬季。 据《峨眉文史》(第12集,1996年)载:“1979年冬天,万年寺花园中早已百卉凋零,牡丹花树也枯枝光杆。然而,就在那枯枝上悄悄地绽出了花蕾,继而在那飘飘洒洒的白雪中与娇艳的红梅媲美,斗雪怒放,真可谓奇观。”1981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在海拔1000米的万年寺,有两株牡丹迎风斗雪,鲜花怒放。”1982年1月24日《文汇报》报道:“万年寺已连续三年出现‘牡丹冬开’现象。冬开的牡丹是400株牡丹中的名贵品种‘七蕊牡丹’。”[5]
播报
形态特征
灌木,各部均无毛。茎高0.7~1.5米,树皮灰黑色,片状脱落,分枝圆柱形,基部具宿存的鳞片。
四川牡丹[1]
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0~15厘米;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3.2~4.5厘米,宽1.2~2厘米,3裂达中部或近全裂,裂片再3浅裂,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侧生小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5~3.5厘米,宽1.2~2厘米,3裂或不裂而具粗齿;小叶柄长1~1.5厘米;叶柄长3.5~8厘米。花单生枝顶,直径10~15厘米;苞片3~5,大小不等,线状披针形;萼片3~5,倒卵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绿色,顶端骤尖。
花瓣9~12,玫瑰色、红色,倒卵形,长3.5~7厘米,宽3.5~5厘米,顶端呈不规则波状或凹缺;雄蕊长约1.2厘米,花丝白色,花药黄色,长6-8毫米;花盘革质,杯状,包住心皮1/2~2/3,顶端裂片三角状;心皮4(~6),锥形,花柱很短,柱头扁,反卷。果未见。花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1]
四川牡丹
四川牡丹与牡丹亲缘关系很近,但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叶裂片较小,两面无毛,花盘包住心皮1/2~2/3,心皮无毛等,与后者易于区别。[1]
播报
分布范围
分布区极其狭窄,仅产于四川西北局部地区。[10]
播报
生长习性
气候
四川牡丹生于干旱谷地,分布区气候(以马尔康为例)年平均温度8.3℃,7月份平均温度16.1℃,1月份平均温度-0.3℃,极端最高气温31.0℃,极端最低温-16.6℃,年降雨量786毫米,其中92%集中在5~9月,其余时间十分干冷,相对湿度为34~82%,平均61%,11月至3月有时几乎达到零,喜光照充足,略耐半阴,喜温凉干燥的气候,耐寒。[11]
牡丹花
土质
土壤为山地黄壤,弱酸性,pH值约6.4,母岩为花岗岩。阳性植物,喜生于多刺灌丛中,多见于东南坡,东坡较少,偶见于北坡和西南坡。
播报
繁殖方法
牡丹繁殖方法有分株、嫁接、播种等,但以分株及嫁接居多,播种方法多用于培育新品种。
分株
牡丹的分株繁殖在明代已被广泛采用。具体方法为:将生长繁茂的大株牡丹,整株掘起,从根系纹理交界处分开。每株所分子株多少以原株大小而定,大者多分,小者可少分。一般每3—4枝为一子株,且有较完整的根系。再以硫磺粉少许和泥。将根上的伤口涂抹、擦匀,即可另行栽植。分株繁殖的时间是在每年的秋分到霜降期间内,适时进行为好。此时,气温和地温较高,牡丹处于半休眠状态,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营养生长时间,进行分株栽培对根部生长影响不甚严重,分株栽植后还能生出一些新根和少量的株芽。若分株栽植过迟,当年根部生长很弱,或不发生新根,次年春,植株发育更弱,根弱则不耐旱,容易死亡。如分株过早,气温、地温较高,还能迅速生长,容易引起秋发。牡丹分株的母株,一般是利用健壮的株丛。进行分株繁殖的母株上应尽量保留根蘖,新苗上的根应全部保留,以备生长5年可以多分生新苗。这样的株苗栽后易成活,生长亦较旺盛。根保留得越多,生长愈旺。
嫁接
牡丹的嫁接繁殖,依所用砧木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野生牡丹;一种是用芍药根。常用的牡丹嫁接方法主要有嵌接法、腹接法和芽接法三种。
- 嵌接法:用芍药根作砧木,因芍药根柔软无硬心,容易嫁接,根粗而短,养分充足,接活后初期生长旺盛。如用牡丹根嫁接,木质部较硬,嫁接时比较困难,但寿命较长。嫁接的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最佳时间。其砧木是用直径2—3厘米、长10—15厘米的粗壮而无病虫害的芍药根。
- 腹接法:该法是一种高接换头改良品种的方法,它是利用劣种牡丹或8—10年生的药用牡丹植株上的众多枝条,嫁接成不同色泽的优良品种。嫁接时间为每年的7月上旬至8月中旬。先选择品种优良、植株肥壮、无病虫的牡丹植株,剪取由地面发出的土芽枝,或当年生的短技长5—7厘米,最好是有2—3个壮芽的短枝作接穗。接穗上留一个叶柄。选好接穗后,在接穗下部芽的背面斜削一刀,成马耳形,再在马耳形的另一面斜削成楔形,使嫁接后两面都能接角到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形成层组织,才易成活。牡丹腹接前后,除在雨季不加灌溉外,应保持植株正常生长的适宜湿度。芽接法是牡丹繁殖和培养多品种,多花色于一株的有效方法。
- 芽接法:在每年的5—7月间进行。嫁接时以晴天为好。其方法有贴皮法和换芽法两种。贴皮法是在砧木的当年生枝条上连同木质部切削去一块长方形或盾形的切口,再将接穗的腋芽连同木质部削下一大小和砧木上大小、形状相同的芽块。然后迅速将芽块贴在砧木的切口上,用塑料绳扎紧。换芽法是将砧木上嫁接部位的腋芽连同形成层一起去掉,保留木质部上完整的芽胚,然后用同样方法把接穗的腋芽同样剥下,迅速套在砧木的芽胚上,注意两者应相吻合,最后用塑料绳扎紧。嫁接后的植株应及时浇、松土、施肥,促其愈合。[3]
扦插
扦插繁殖,是利用牡丹枝条易生不定根而繁殖新株的一种方法,属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方法是将扦插的枝条先剪下,脱离母株,再插入土壤或其他基质内使之生根,称为新株。牡丹扦插繁殖的枝条,要选择由牡丹根部发出的当年生土芽枝,或在牡丹整形修剪时,选择茎干充实,顶芽饱满而无病虫害的枝条作穗,长10—18厘米。牡丹的根为肉质根,喜高燥、忌潮湿、耐干旱。因此,育苗床应选择通风向阳处,筑成高床育苗。扦插时,插完一畦浇灌一畦,一次浇透。
播种
播种繁殖,是以种子繁衍后代或选育新品种,是一种有性繁殖方法。播种前必须对土壤进行较细致地整理消毒,土地要深耕细作,施足底肥。然后筑成70—80厘米宽的小畦,穴播、条播均可。播种不可过深,以3—4厘米为度,播种后覆土与要面平。再轻轻将土壤踏实,随即浇透水。
压条
牡丹压条法,是利用枝条能产生不定根的道理而进行的繁殖方法,将枝条压倒或在植株上用土压埋,不脱离母株,土壤保持湿润,枝条被埋处生根,然后剪掉栽植,成为新株,同样属牡丹的无性繁殖法。这种方法主要有:套盆培土压条法和双平法。
组织培养
植物的组织培养繁殖,是根据植物组织细胞的全能性,利用牡丹的胚、花芽、茎尖、嫩叶和叶柄进行离体培养。一般是将这些材料放入75%的酒精中浸泡5—10分钟,并立即投入无菌水中洗涤,然后在5%的安替福民溶液中浸7—10分钟进行表面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3—4次,最后放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培养。基本培养基为MS,其它附加成分主要有:不同浓度或不同组合的吲哚己酸、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水解蛋白等。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286005.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