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席卷而来,东南亚这片热土,再次吸引了动力电池企业的目光。今年7月以来,已有欣旺达、珠海冠宇、亿纬锂能三家中国电池企业宣布在东南亚市场设立生产基地,总投资额超过72亿元。
0
1
东南亚市场成热门标的
东南亚市场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出海”绕不开的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欣旺达、星恒电源等动力电池企业均在当地展开布局。
7月15日,欣旺达发布公告称,拟通过下属子公司香港欣威设立越南锂威有限公司,并投建越南锂威消费类锂电池工厂项目,投资总额不超20亿元。据悉,此次对外投资是为进一步完善业务布局,拓展海外市场。
7月5日和8日,亿纬锂能、珠海冠宇相继公布在马来西亚建厂规划。亿纬锂能全资孙公司亿纬锂能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拟在马来西亚吉打州投资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4.6亿美元(约合32.77亿元)。珠海冠宇在马来西亚的全资子公司优尼思科技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马来西亚冠宇电池新能源项目,总投资额预计不超过20亿元。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东南亚市场就迎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投资布局的高潮。2023年1月,国轩高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越南VinGroup合作建立合资电池工厂,该项目一期规划年产能5GWh。去年12月,国轩高科旗下泰国合资公司NVGOTION首款电池产品下线仪式举行,泰国工厂一期Pack年规划产能为2GWh,未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扩大到8GWh。
去年6月,宁德时代与PPT集团子公司Arun Plus达成CTP合作协议,将向后者提供CTP电池包生产线,分享CTP电池包生产技术等;去年7月,亿纬锂能与泰国EA集团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在泰国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建设年产能至少6GWh的电池生产基地。
中国电池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热潮并非偶然,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出海”正在同步进行。目前,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城、奇瑞、长安、上汽名爵、哪吒等车企均在东南亚市场有所布局。今年1月,长城汽车与马来西亚大型制造业上市集团公司EPMB正式完成CKD组装合作的签约,今年将正式启动组装生产整车。今年2月,蜂巢能源宣布泰国工厂投产,开始批量交付动力电池,主要供应泰国长城以及合众新能源汽车。
0
2
具备增长潜力和资源优势
全球能源转型的步伐在汽车产业尤为显现,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正在逐步扩大。不少东南亚地区国家出台扶植政策,推动汽车电动化发展。以泰国为例,2023年,该国电动汽车销量为7.63万辆,较2022年激增6.66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车企占据泰国电动汽车市场80%以上的份额。2022年,泰国正式出台“3030政策”,即2025年泰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22.5万辆,至2030年时达72.5万辆,占其汽车产量的30%,2035年最终实现100%的汽车电动化目标。
马来西亚计划,到2030年将电动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提高到15%,并在204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8%。此外,马来西亚还推出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动汽车企业可申请70%~100%的所得税减免,减免期限最长可达10年。
《西游社》创始人、车评人朱鋆
对记者表示,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建厂选择目的地,通常涉及多方面考虑。在东南亚等地建厂,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汽车需求增长潜力较大,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自然有望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
一方面,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镍、钴等关键原材料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也更具竞争力,为动力电池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第二大钴供应国,约占这种电池材料全球产量的5%。到2030年,印尼在全球钴产量中的份额将上升到近20%。同时,印尼还是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储量超过全球储量的1/5。
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增加,推动动力电池产能迅速扩张,供过于求问题显现。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海外市场需求强劲,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电池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也将为其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化研究总监沈庆
表示,东南亚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需求潜力相对较大,政府和行业正在积极推动汽车电动化的转型升级;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与当地汽车制造商联合布局,将有助于促进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时,矿产原材料自主可控,更有利于实现本地化生产。例如,东南亚镍矿等动力电池相关原材料矿产资源丰富,能保障上下游企业资源供应稳定可控。宁德时代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为巩固领先优势,除收购矿产资源外,也投资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0
3
决胜海外先要做好“功课”
此前,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廉,东南亚市场吸引日本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当地建立产能重地,辐射欧亚市场。然而,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动力电池技术逐渐成为新的汽车核心竞争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凭借在技术、规模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优势,正逐渐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毕马威发布的报告,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3.8万辆增长到2030年的100万辆;截至2022年,东南亚六大经济体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约为5.1万辆,同比激增超200%。
不过,东南亚市场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当地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等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东南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需要与中国企业竞争,还需要面对来自汽车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压力。
在朱鋆看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和国际化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技术标准和合规性,二是市场适应性。不同市场对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并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调整。此外,国际竞争、政策和法规、供应链风险、品牌建设、文化差异等都将是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艰巨考验。
“相较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熟的产业链,海外市场尚未建设完善的供应链,‘出海’企业需要基于目标市场进行合理的建厂选址与供应链规划,深入理解海外市场更严苛的技术合规要求;此外,海外市场更为分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整车产品的需求亦存在差异。”沈庆表示,随着海外市场不断推进供应链本地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与行业格局下,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还需全面科学地规划与评估,深刻理解市场,合理进行海外布局,完善组织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切实抓住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李沛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