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育人导向,不断深化对红岩精神科学内涵、生成环境和时代价值的理论认识,构建起学理化、体系化的红岩精神育人理论体系
■将红岩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持续推进红岩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以协同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完善红岩精神育人体系的重要保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因地制宜用好红色资源,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凝心聚力培养时代新人,对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重庆作为红岩精神的发源地,理应用好用活先天优势、比较优势,充分挖掘红岩精神蕴含的育人价值,强化系统思维构建红岩精神育人体系,在创新理论体系、健全教育体系、完善工作体系上持续发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用红岩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突出科学导向 创新红岩精神育人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树立科学育人导向,不断深化对红岩精神科学内涵、生成环境和时代价值的理论认识,构建起学理化、体系化的红岩精神育人理论体系。
把握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红岩精神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中培育形成,在重庆谈判的斗争中丰富发展,在狱中残酷的斗争中锻造凝结,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能观照现实,更能指导实践、引领发展。坚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和重庆奋力打造“两大定位”的创新实践中,把握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结合起来研究阐释、传承弘扬。整合优化高校研究中心、智库平台等科研资源,发挥其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强系统研究,着力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切实发挥红岩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的精神动力源作用。
挖掘红岩精神的思想价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思潮交锋、交流、交融,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给互联网中成长的青年一代带来更多思想困惑和挑战。需要挖掘运用红岩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强大思想引领价值,将其蕴含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转化为教书育人的价值效能,使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同其他育人机制协同推进,增加与多维育人体系的有效结合,提升对红岩革命资源的利用度,进一步增强红色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连贯性。
拓展红岩精神的教育价值。红岩故事感人至深,情节内容深入人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传史育人的重要载体。需要把红岩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紧密结合,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大中小学教书育人各方面,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饱满的热情和奋进的姿态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突出融合导向 健全红岩精神育人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将红岩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持续推进红岩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建好思政小课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红岩精神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系。小学阶段教材着眼讲述红岩故事,中学阶段教材着眼介绍红岩文化,大学阶段教材着眼阐释红岩精神,注重体现不同学段教材的针对性、层次性、贯通性,研发相应的教学读本等红色辅助读物,增强其可读性、吸引力、教育性。探索理论教学、情感教学、体验教学、影视教学等育人模式,开设红岩精神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打造具有“红岩味”的思政精品课程群,组建红岩课程共享资源库,推出红岩系列思政“优课”“金课”。
融入学校全课堂。深入挖掘、系统整合各门类专业课中的红岩精神育人要素,有机贯通校园“实践育人、文化育人、队伍建设、理论武装”思政育人板块,有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良性互动,增强育人实效。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牵引,通过在大中小学建设“红岩特色学校”“红岩院系”“红岩班团”“红岩文化室”等方式,夯实校园红岩文化传承弘扬的组织基础,带动实施红岩育人精品项目,开展弘扬红岩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红岩文化育人氛围。例如,重庆实施“博物馆教育进校园”项目,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沉浸式课堂、红色课堂等,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善用社会大课堂。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结合起来,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数字赋能,建设红岩智慧课堂等,开展“开学第一课”、现场教学、研学旅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把红色教育基地变成实践育人的“大课堂”,把陈列展品变成铸魂育人的“活教材”,引领学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岩精神。例如,重庆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推动学校与博物馆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绘制红岩思政研学地图,让师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走身更走心。
突出协同导向 完善红岩精神育人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以协同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完善红岩精神育人体系的重要保障。
加强制度设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迭代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运用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统筹、协调机制,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发挥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有力推进红岩精神育人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协作共建。坚持将红岩精神育人体系纳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深度整合高校博物馆、校史馆,广泛联动区域内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场所资源,强化协作互动、优势互补,优化完善共建共享机制,通过结对共建、信息互通、专业互助等,连点成片、以片带面推动形成高校“思政大课”,不断激活合作动力、释放工作效能,切实绘出协同育人的同心圆。开展课题共研,聚焦红岩精神育人理论性学术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方案;开展活动共促,共同策划开展特色品牌项目和活动,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人才共培,建立实习实践、专题培训等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和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队伍支撑。培塑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等队伍的红岩思政工作能力,依托红色基地建设思政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载体,推动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赴红色基地开展培训研习、联合科研,选树先进典型,组建名师团队,着力建设一支了解红岩、研究红岩、深耕红岩、传承红岩的高水平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坚持专兼结合,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聘请红色基地优秀讲解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红色基地讲解员和志愿者经常性进学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以深耕红岩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04日第3版
作者:刘宴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