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郑倩
“孩子们,看,丝瓜、西红柿、辣椒……等你们回来炒好菜!”7月31日,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青峰小学,正在学校值班的教师万勇,用视频给放假在家的孩子们,分享着劳动菜园的喜人长势。过去七年来,这片成长乐园被孩子们用各种花样“吃干榨净”!
万勇老师暑假照看果园
5亩荒地上建成劳动实践基地
万勇来自鄂西北山区的青峰镇白马沟村,2015年8月,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回到大山深处投身乡村教育。
2017年,万勇被调到青峰小学任教,同时担任着数学、科学、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校长惠虎还叮嘱他,要用年轻人的思维,多琢磨劳动教育的好法子。
万勇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万勇发现校内有一块5亩的荒地,“这不是很好的劳动实践场所嘛”。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凸显特色,他和年轻教师们根据地形地势规划功能区,经过一年多的辛勤付出,一个由6大主题区组成的“校中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落地开花。
劳动教育基地
“桃李满门幸福园”繁花似海,有桃花、杏花、海棠花、樱桃花……“欢乐菜地”里瓜果飘香,有黄瓜、南瓜、西葫芦、豇豆、茄子、包菜、萝卜、莴笋等二十多种时令蔬菜;“四季篱园”则有香菇和木耳,还单独开辟了一块地,学生得以体验黄豆、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按照一黄一红一绿,一花一果一蔬菜的设想,孩子们又在“个性化垂直农场”种上了太阳花、草莓、生菜和苋菜等,同时采用科技手段自主灌溉。“哇,科技的力量真大呀!”学生感慨道。
播种菜籽
为了形成蔬菜采摘、清洗、加工、烹饪一条龙,基地少不了一个加工作坊“吾味坊”。“那里原来是一块荒草地和一片长满竹子的斜坡。”万勇介绍,为了发挥空间最大优势,除了深挖、拓宽地面,还搭建了敞开式仿古木屋,并配备了洗菜池、柴火灶、磨坊和木头桌椅等,让学生体验制作美食的全过程。劳动累了时,大家还可以在“耘梦亭”休憩谈心。
给月季花施肥
“长城”草垛前讲24节气
“劳动课程怎样开展呢?”同事王玲问。
用之孩子,则问计于孩子。万勇说:“学生喜欢的才有意义。”他在全校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随后,二十四节气、种植管理、食育健康等系列劳动实践课程相继出炉。
小心呵护
在二十四节气“长城”草垛前,学生们搞懂了节气的由来、内容以及对应种植的农作物,并和老师们一起编排了舞蹈《时节之美》。在农耕工具区,万勇又耐心地为孩子们介绍起锄头、铲子和钉耙等,将劳动课堂搬到了室外,将农具“请”进了课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万勇劳动教育团队的努力下,劳动教育成了师生都喜欢的课程。
收集木耳
团队成员许慧敏说,在果园里,万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摘下桃子、李子、樱桃等,品尝劳动果实的甘美。在菜地里,他带领孩子们细心地砍下白菜,摘下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在厨房里,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出西红柿炒鸡蛋、木耳炒辣椒、清炒白菜等美食。播种、管护、采摘、烹饪……一年四季,基地里都有孩子们劳动的身影。
五(2)班万煜婷同学的妈妈感慨:“这样的劳动教育很实在。”
2024年3月,青峰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十堰市教育局授予“十堰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称号。
学习采摘
小学生每天用半小时观察黄瓜苗
“有没有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呢?”五(4)班张国梁同学问。
于是,科学种植进入了劳动课堂,万勇带领五年级学生进行黄瓜种植对比实验,学生挖窝、点播、覆土、浇水,然后两行黄瓜苗覆盖地膜,两行没有覆盖地膜。
黄瓜破膜
种植完成后,学生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观察,一个月后,学生发现:覆盖地膜的黄瓜苗长势很好,没有覆盖地膜的黄瓜苗长势一般。“为什么覆盖地膜的黄瓜苗长势很好呢?”学生心里产生疑问,万老师顺势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弄清原因,感受科学种植的奥秘。
“校园的垃圾太多了,能不能把它们变废为宝呢?”六(3)班杨思焓提出问题。接下来,万勇和劳动教育组教师商议,决定做一次“变废为肥”的环保实践。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收集校园落叶、菜园菜叶、厨余垃圾和花坛杂草,然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在劳动基地完成了各类垃圾回填、变废为肥的实践过程,此后用“垃圾”做创意小物品在同学们当中流行开来。
爱上劳动课
依托学校的劳动基地,万勇带领团队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教研工作;团队主讲劳动视频课例《我爱种黄瓜》获得省级三等奖;他主讲的劳动视频课例《变废为肥》获得市级一等奖。
而更多可喜的变化还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五(2)班的小梁,参加拔草实践后说:“爸爸妈妈每天干农活时也是这样的,头顶烈日、出力流汗,我也要做好自己的事。”
“孩子以前比较娇弱,很难适应新挑战,几年下来,最大的变化是性格变得勇敢坚强了,有了这一点,相信他能成长得更好。” 五(4)班的小宇妈妈说。
成长乐园
9年走进一千名孩子的家
房县青峰镇地处鄂西北大山里,大多数孩子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居多。如何守护他们的快乐童真?9年来,万勇走进了一千多名孩子的家庭,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勇哥”。
生火做饭
刚毕业时,万勇曾在该镇教学点清河小学担任教师,当时学校正在建设中,条件十分简陋。在这所只有七十多名学生的学校里,他先后教过语文、英语、道法、体育和音乐等课程,每天都要上五六节课,讲课时还需加大音量压住刺耳的施工机器轰鸣声。
初到这里,万勇坦言曾有过短暂纠结。“但农村学校需要我,我想让更多孩子活出精彩人生。”万勇说。
亲自下厨
时任校长刘志银介绍,当年学校宿舍尚未建成,万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泉的三年级孩子,父母在外务工,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小泉每次上学、放学的路程,步行超过5公里,但奶奶腿脚不便,无法接送。家访了解到情况后,每次放学,万老师都坚持送小泉回家,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把学生送到家后,自己再走回学校。
教学点两年间,万勇走遍了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去过每一个学生家里,有家长赞扬道:“这位年轻老师好下力气呀!”
品尝劳动美食
如何更好地当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几年,除了坚持家访,“勇哥”和孩子们的劳动实践也给出了新答案,那就是劳动也是活生生的心理教育课。
2023年,万勇发现四年级学生小豪自我约束能力弱,通过家访得知,孩子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在家照顾。课余时间,万勇就带小豪来到劳动基地,跟他谈蔬菜的“小秘密”,和小豪一起观察撰写黄瓜苗的生长日记;一起到吾味坊,做西红柿炒鸡蛋等菜品,互相交流想法。
在万老师的引导下,小豪渐渐变得能安静学习了,还被同学们推荐为班级的劳动委员。校长惠虎提到,重阳节那天,小豪主动帮爷爷奶奶扫地、擦桌子,还将炒菜方法带回家里,为爷爷奶奶炒出美味的菜品,让爷爷奶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在学期末,小豪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
坚持家访
劳动教育热火朝天,万勇也将教学与教研融合,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的研究,设计了《点播黄瓜》等30多个特色教案,整理出了《变废为肥》《劳以启智,动以润心》《我爱种黄瓜》等 20多个经典劳动案例、课例,为其他劳动课教师提供借鉴。
2022年,万勇被评为十堰市市级骨干教师,第二年,他主持成立了房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吸纳了四个乡镇一百多名数学教师,带动教联体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万峪小学魏兆溱老师说:“在工作室的带动下,我们学到了丰富的教学方法,更深受触动的是,万老师能把一块劳动基地‘吃干榨净’的教育热情!”
而万勇坚信:“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但他们都应该有机会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