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意念控制、看见不可见光、重现梦境等曾经看似“特异功能”的愿景正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成为现实。8月3日,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在脑机接口这一前沿科技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其发展不仅关乎国家重大交叉融合战略需求,更是推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革命性变革的关键力量。复旦大学依托其在神经工程、类脑智能和临床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深厚积累,组建了由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大数据学院等多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队”,旨在打造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原理探索、颠覆性技术突破与医疗健康应用的创新引擎。
据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将经历从“读脑”到“写脑”,再到“交互”和最终“脑机融合”的四个阶段。目前,复旦大学的研究已经进展到3.0的“交互”阶段,远远领先于国际上的许多同行。
在脑机中心的推动下,复旦大学已集结了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材料与芯片、智能硬件以及脑影像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他们在脑机交互系统、临床应用、电极、芯片算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教授付彦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学术界首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预训练大模型,为解码记忆、梦境中大脑所产生的视觉想象内容提供了重要工具。而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宋恩名则在高密度脑电放大成像的半导体电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脑机接口技术的精准化、智能化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脑机中心还依托张江复旦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打造了“脑感知—脑计算—脑调控”相融合的科研共享平台。该平台具备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研究能力,能够支撑复旦大学、上海市乃至全国在神经调控及脑机接口领域的科学研究实验,为推动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